参军戏是由'滑稽'发展而成,滑稽戏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中国的滑稽并非产生于上世纪初,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
'滑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辟出《滑稽列传》专章,为滑稽艺人立传了。《史记》中记载的滑稽艺人称为'俳优',是统治者的玩物,他们以逗笑君王、为他们排遣无聊为己任。但作为玩物,只要能搞笑,他们有时可以说一些出格的话。
《关黄对刀》的情
在太史公笔下,优人的言辞行止才有了生动的描述。颇有一些俳优还善歌能舞,但俳优无不以他们独特的语言滑稽技巧为能事。俳优尽管有着高超的滑稽天赋,甚至有着某种言辞上的'豁免权',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恐怕不能不用来根据致笑对象的个性,不断地设计谋笑的程式,研究新的方法和途径,如优孟之谏马,优旃之谏大苑囿,谏漆长城等。在笑声中实现讽谏,可以说,这就是滑稽的一大功能。优孟、优旃所运用的滑稽技巧,与现代滑稽戏中'欲擒故纵'、'先纵后擒'等一类'滑稽套子'(包袱)十分接近。俳优们不得不苦心经营,言必致笑,才使他们终于成为了封建王宫中的'弄臣'。
《史记》记载的另一个'滑稽'可以说家喻户晓,那就是'河伯娶妇'的故事,也称为'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为官,当地三老勾结巫师敛财,借口河伯娶妇,令乡民每年交钱,还要挑选女童扔进河里,否则要遭水灾。西门豹上任后亲抵河上,对巫妪说,你选的女孩不好,烦向河伯通报,宽限我们几日,以便选更好的献上,然后使卒吏把巫妪扔进河里,过了会说,怎么这么久没有动静,令其女弟子再去通报,凡投三人。过不久又云:女弟子办事不力,请三老亲去,吓得三老屁滚尿流。这其实是一段滑稽故事,与滑稽戏中的'以牙还牙'套子如出一辙。
唐代的'参军戏'就是在俳优语言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人高彦休所着《唐阙史》中有一则利用同音字引起笑场的参军戏,题为《三教论衡》,大意如下: 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问者益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