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戏的肇始,或谓在东汉和帝时,或谓在后赵石勒时,两说虽各有所本,其间人物情节却互有相近是处。论者对之尚有争执,未衷一是,但其起源较早,则是大抵可以肯定的。傀儡戏或谓始自汉初,或谓起自汉末。汉初之说实近于想象,殊难置信。说是起于汉末,也是相当早的。猴戏至迟梁时已经有了。梁时散乐中有《猕猴幢伎》,当是以猴作戏。唐时更有《缘竿伎》,又有《猕猴缘竿伎》,作史者未审何者为梁时所传,可能是一事而两有其名。
参军
参军戏后来演变为宋元时的杂剧,开封、临安以及金的中都,元的大都等处,相继演奏不辍。北宋时,开封城中的京瓦伎艺就还有悬丝傀儡和药傀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南宋时,临安城中瓦舍众伎除悬丝傀儡外,更有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法傀儡之类。据说:'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傀儡戏应该就是当代的木偶戏。所谓悬丝傀儡就是十分形象的说明,现在的木偶戏依然是以线索来搬演傀儡的。现在的木偶戏有唱有说,至迟在南宋时即已如此。现在不仅这些古都中仍有这样的木偶戏,就是一般乡曲中也很盛行,成为不可少的游艺项目。猴戏于宋时仍见于有关都城的记载,似不如傀儡戏的繁多(《东京梦华录》卷6《元宵》),但在各地的流行却更为普遍。不过宋以后都城中似已少见。现在木偶戏往往与影戏(或称皮影)同时奏演。木偶戏于白昼演出(近来也多在晚间演出),夜晚则配以影戏。这样的相配演出,似少见于唐代及其以前的记载。北宋开封的京瓦伎艺就有影戏和弄乔影戏,而影戏的弄者更多,且多名家(《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南宋临安的瓦舍众伎中也有影戏。据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说的和现在的影戏还相仿佛,可知其渊源的所自。
唐代不仅流行如上所说的三种戏,而且也已经有了从事'说话'的人。说话就是讲故事,是一种说唱的艺术。唐代元稹曾说过:'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末毕词也'(《全唐诗》卷405,《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注》)。说话亦如影戏一样,也有话本。敦煌卷子写本有唐代的说话话本《*<山 卢>山远公话》,就是例证。
到了宋代,说话屡益普遍起来,开封的京瓦伎艺中就有讲史、小说、说三分、五代史的(《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其实说三分和五代史都应属于讲史,既然特立名目,可能所讲的更为细致,南宋临安众伎中有很多专从事说话的。耐得翁在所撰的《都城纪胜》中记载着:说话有四家,其一为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银字儿应是所说小说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银字儿?银字是用银刻在管乐器上字迹或符号,用以表示音色的高低,这在唐时也已经有了,唐人诗中多有咏及银字的,杜牧《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说:'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更奇'(《全唐诗》卷523),即其一例。讲小说而称为银字儿,则说中有唱,致少是以银字助定其说话的高调。近来说书的人辄手持木板或金属板,且说且敲,声调铿锵,相得益彰,应是唐宋时遗留下来的旧规,《都城纪胜》所说的其余说话诸家为'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捧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益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这里所说的不只四家,但都应属于说话的一类,前面说过说话的人皆有话本。这是少不了的,可能愈说愈多,话本也就更为精彩。据说后来的《水浒传》及《三国演义》可能都采用相应话本作其素材的一部分才撰写成书,单就说话这一行道来说,就一直传下来,现在不仅古都中皆有说书的人,就是古都以外的城市也皆有之,其中还往往有名家,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