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法鼓分类
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成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以明崇祯后妃娘娘所赐半副銮驾予挂甲寺,挂甲寺人于清雍正年间凭此銮驾成立了庆音法鼓老会,距今已300多年。它是一个既有精美道具,又有高超表演技巧、优美舞蹈动作的法鼓老会。
永音法鼓
永音法鼓会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的杨家庄。永音法鼓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永音法鼓出会,表现的是太子出游的盛况场面,一般情况下出会的人数在40人左右,一行中分'文场'、'武场'。文场挑担(主要肩挑茶炊、龙梢、点心箱、衣饰箱等十余挑),轻柔慢步、起伏有序、款款而行,武场(主要使用大鼓、钹、铙等乐器)表演节奏紧凑、情绪激昂、气氛爆裂。
文场器具和装饰大多是玻璃镶嵌,饰有彩绘、镂花浮雕等图案,雕刻精致。各种道具、器械、装饰都是成双、成对、成套。行会仪式:会标开路,子旗护卫,门旗前导,纛旗殿后,九龙灯昂首其间;设摆则对称排列,层次分明,整齐有序;如在夜晚,灯火通亮,更具神奇魅力。武场钹、铙等乐器在法鼓曲牌、曲谱的伴奏下,上下翻飞,左右开弓,缠头裹脑,海底捞月。打击乐器演奏的有:富贵图、阴阳鱼、对联、四时如意、八卦图、绣球等六种曲牌。
'永音法鼓'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增进乡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刘园祥音法鼓
刘园祥音法鼓会建于清道光年间,参加清末历届民间盛会,原为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钹、铙、镲、铛锒、大图、九莲灯等。有40人拿着手旗维持程序,还有30个少年扛着凳子,供表演者击打长曲时使用。此会服装道具保留完好,祥音法鼓原有十套歌谱,现保留五套。在旧历年的正月,由各花会的会头协商,进行以庆丰收,贺新年为主题的有礼节的互拜,然后在每年的三月三娘娘出巡之日,数道花会云集北仓,祥音法鼓在皇会中是随驾会,所以安排在娘娘的宝辇左右,设摆并表演,在花会表演时,祥音法鼓独一无二的彩灯群,亮丽地展示在群众面前,形成以彩灯组成长龙的壮丽景观。刘园祥音法鼓会气势磅礴、壮观,最具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它是传统的民间文化遗存,在几代人的精心维护、传授下延续至今,使传统艺术为现代社会服务,并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历经沧桑,几度坎坷,在民间艺术家的精心保护下,法鼓的民间古韵今犹在。这些历史瑰宝目前在几十名花甲、古稀老人的精心保护下,时而进行一些演出,但缺乏后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