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秧歌戏所获荣誉

清朝中期,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出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民国二十年,着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在定县参加平民教育期间搜集出版《定县秧歌选》,有近百个剧目。1952年,定县成立了秧歌剧团,最兴盛时能演出50余出戏。1988年剧团撤销,演员转入民间活动。2003年参加了保定市戏剧艺术节。2004年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展演活动中,定州秧歌小戏《扒糕情》获群星奖。

为您推荐

内蒙大秧歌历史渊源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以民间农歌、菱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歌唱和部分器乐演奏趋于消失,仅保留下锣鼓节奏,故又称谓:'秧歌不是歌'。它主要泛指中国汉族地区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 秧歌..

内蒙大秧歌艺术特色

表现形式 秧歌戏的表演多在行进中或在广场,秧歌队行进在一个较宽敞的广场时,原地围起一个'场子',围好后,有的秧歌队会在场子中间由两三个演员表演一些具有简单情节、诙谐幽默的小段子,久之'秧歌戏'诞生了。 秧歌戏形式比..

内蒙大秧歌

内蒙大秧歌又名秧歌戏,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

沈阳大秧歌简介

沁源秧歌简介

沁源秧歌,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沁源小调”。 1、历史沁源秧歌未形成剧种以前,作为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

朔县秧歌简介

朔县秧歌也叫“大秧歌”、“梆纽子”。流行于山西北部,约形成于清代。 1、介绍原为晋北的朔县秧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到内蒙演变而成。流行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凉城等地。伴奏乐器以硬弦胡胡、锡笛、二弦、三弦..

祁太秧歌主要剧目

传统曲目以及现在流传的曲目有《换碗》、《偷南瓜》、《卖高底》、《割田》、《唤小姨》、《送樱桃》、《卖元宵》、《看秧歌》、《切草帽》、《缝小衫》、《墙头记》、《上包头》、《算粮》、《送丑女》、《游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