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秧歌戏起源

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的一个古老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关于定州大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着名文学家苏轼谪官知定州任,见城北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等村民在稻田里劳动很苦,便即兴为他们编了一些歌曲,教他们插秧时咏唱,故亦称为'苏秧歌'。其二,远在宋朝以前,定州黑龙泉附近几村就流传着一种民间小曲,北宋年间,苏轼在定州任中,曾为其填词正曲,故称'秧歌'。自清朝以来,当地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逐步利用'秧歌'这一曲调以说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清代晚期,秧歌受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民间艺人开始把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编成戏本,利用秧歌的曲调,并配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以初级的戏曲形式搬上农村舞台,逐渐形成了大秧歌。据民国十八年(1929)编印的《定州社会概况调查》载:'从前秧歌比较文雅,自前清以来,秧歌的腔调、词句和表演日趋粗俗淫荡。官府禁止演唱,但始终无效。'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戏曲改革政策指导下,经过不断推陈出新,大秧歌这一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剧种才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为您推荐

内蒙大秧歌历史渊源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以民间农歌、菱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歌唱和部分器乐演奏趋于消失,仅保留下锣鼓节奏,故又称谓:'秧歌不是歌'。它主要泛指中国汉族地区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 秧歌..

内蒙大秧歌艺术特色

表现形式 秧歌戏的表演多在行进中或在广场,秧歌队行进在一个较宽敞的广场时,原地围起一个'场子',围好后,有的秧歌队会在场子中间由两三个演员表演一些具有简单情节、诙谐幽默的小段子,久之'秧歌戏'诞生了。 秧歌戏形式比..

内蒙大秧歌

内蒙大秧歌又名秧歌戏,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

沈阳大秧歌简介

沁源秧歌简介

沁源秧歌,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沁源小调”。 1、历史沁源秧歌未形成剧种以前,作为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

朔县秧歌简介

朔县秧歌也叫“大秧歌”、“梆纽子”。流行于山西北部,约形成于清代。 1、介绍原为晋北的朔县秧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到内蒙演变而成。流行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凉城等地。伴奏乐器以硬弦胡胡、锡笛、二弦、三弦..

祁太秧歌主要剧目

传统曲目以及现在流传的曲目有《换碗》、《偷南瓜》、《卖高底》、《割田》、《唤小姨》、《送樱桃》、《卖元宵》、《看秧歌》、《切草帽》、《缝小衫》、《墙头记》、《上包头》、《算粮》、《送丑女》、《游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