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秧歌传承与现状

繁峙秧歌剧团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如张润来唱腔刚健浑厚,气势磅礴,自成一派;孟智秀表演潇洒大方、细腻;魏来福表演诙谐风趣;李敬业表演大方,步法稳健,唱腔刚劲有力,声音宏亮;孙春梅唱腔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恰到好处。特别是武玉梅唱腔悠扬圆润,婉转自如,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她主工小旦,唱做俱佳,音域宽厚,音色恬美,刚柔相济。她巧妙地将其他剧种的精华曲调糅合在自己的唱腔之中,既不失'秧歌'风味,又优美动听,别具风格,自成流派,在周围县市影响较大。1957年4月,在全省戏剧汇演中,张润来、武玉梅,杨琏等演出的《花亭会》和《对菱花》两个传统节目,受到了一致好评,杨琏、张润来、武玉梅获得省级优秀演员奖章。

在繁峙秧歌音乐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秀。主要有尹爱孚、董怀品、吉兵、李日银、郭德雨、刘文成。他们在繁峙秧歌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尹爱孚不仅继承了传统秧歌的演奏技巧,而且大胆地将盂县秧歌、朔县秧歌和北路梆子大胡的演奏技巧和优秀曲调运用到繁峙秧歌的音乐和唱腔中,使繁峙秧歌的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繁峙秧歌是在民间小调和社火秧歌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取北路梆子、晋北道情、耍孩儿以及民间乐曲等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会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社会中,繁峙秧歌以其深厚的生活底蕴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表演,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喜爱,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愉悦方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繁峙秧歌重新振兴起来,专业班社和业余班社也逐渐恢复活跃起来,传统剧目和移植剧目又在舞台上搬演。但是随着休闲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近些年来,繁峙秧歌与其他传统戏剧艺术一样,演出市场不景气,老一辈演员逐渐退出舞台,演员青黄不接,演出质量不高,缺乏创新剧目,难以吸引现代青年,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繁峙秧歌亟须建立一系列的保护机制,以使这一传统地方小戏焕发新的生机。

为您推荐

繁峙秧歌角色和语言

繁峙秧歌的角色,早期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同治、光绪年间,随着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剧目中大戏比重的增加,角色行当得到扩展,增加了须生、青衣、老旦、老生、大花脸、彩旦等角色。表演方面,繁峙秧歌注重唱功、做功,几乎没..

繁峙秧歌传承与现状

繁峙秧歌剧团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如张润来唱腔刚健浑厚,气势磅礴,自成一派;孟智秀表演潇洒大方、细腻;魏来福表演诙谐风趣;李敬业表演大方,步法稳健,唱腔刚劲有力,声音宏亮;孙春梅唱..

繁峙秧歌历史渊源

'清代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张信、张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调、器乐曲牌收集起来加以改进,并吸取了其他剧种的唱腔融合于'秧歌'之中,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剧目将其搬上舞台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流传至今。1956年10月1日,繁峙县..

繁峙秧歌唱腔

繁峙秧歌简介

繁峙秧歌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秧歌',而是属于戏剧艺术品种的小剧种,它流行于繁峙县及周边地区。繁峙秧歌源自唐代以来盛行于民间的'秧歌'曲调。明代万历年间,这种曲调传入繁峙的奋地、白马石?穴现属应县管辖?雪一带,故亦称..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是流行于晋北繁峙(繁峙县因寺庙多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忻州市)、应县、代县、原平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繁峙秧歌是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来的,初期的繁峙秧歌大多活动于节日、庙会和农闲之时,在广场上演出。..

壶关秧歌艺术特色

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秧歌唱腔充分利用了垫字、衬字和虚字。如:啊、呀、这、就、哪个、呀得儿、喽嗬、里嗬等,它们在唱腔中起着一定的辅助和衬托作用,形成了清、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