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基本介绍

滇剧是戏曲剧种。滇剧包括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

杂调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剧种。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和一些杂调,都来源于省外传人的戏曲声腔:丝弦源于秦腔,胡琴源于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源于楚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三种声腔,传入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变化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此外,滇剧的昆头子、昆倒板之类,同昆腔有关,而平板、架桥、人参调、安庆调等,则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渊源关系。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就形成了滇剧。

为您推荐

滇剧声腔介绍

丝弦腔源于秦腔,在滇戏三种构成因素中是主要的一种,它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胡琴源于徽调的石牌腔,与二黄腔同源,故近似京剧二黄,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梅花板〕是由..

滇剧发展历史

滇剧的发展,已经历了清代、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阶段。清代,是滇剧孕育、形成发展到逐步兴盛的时期,继前边提到的3个滇剧班子之后,又出现了泰洪、庆寿、福升等戏班,曲靖地区也出现了玉林班。到了光..

滇剧剧种分类

宜良滇剧 昆明市宜良县滇剧演出的年代较早。据《曲靖地区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就有陈维纯组建的滇剧班子,主要演折子戏,也演出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条纲戏。由于演出活动较频繁,就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滇剧艺人。1953..

滇剧基本介绍

滇剧艺术特点

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和吸收了徽、汉、秦腔等剧种。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向有'民族艺术海洋'之称,滇剧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在农村草台演出,吸收了民间艺术,具有民族乡土特色。不少名艺人都有自己的绝招,如李少白饰《审潘洪》中的..

土家族音乐基本分类

薅草锣鼓 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3种形式。乐段式歌腔:流行于湘西各县。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基本曲调唱多段词,富于朗诵性:两段..

道得尔基本特征

'道得尔'是藏、汉文化的一种特殊混合体,充分体现了藏、汉族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融合。 演奏道得尔的乐器有九音云锣、笙、管子、骨笛、钹和小鼓六种。 主要演奏乐器有主管2人,笙2人,管子2人、九音云锣2人、钹2人、海螺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