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演奏
马骨胡,德保壮语称为'冉列',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其采用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其外形美观,琴声悠扬清脆,是壮族乐器的奇葩,被誉为壮族'音乐圣物'。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d1—e3,两个多八度。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马骨胡在广南西路的左右江一带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传播方式,与南方贸易有关。马骨胡早先为马帮的随身娱乐工具。据着名民间马骨胡演奏家、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人黄广扩(又名黄一格)介绍,当年,在德保境内象征着贸易通道的茶马古道上,赶圩的马帮半路小憩的时候,赶马人把马鞍卸下当凳坐。由于南方壮族地区山地多,所养的马大都是矮马,马鞍自然就矮小,坐得太矮不好操作胡琴,于是浪漫的赶马人便叠腿交脚,将马骨胡搁在脚面上拉奏,借以驱走一路的疲劳。马帮铃声伴着马骨胡声,高亢悠扬,由近及远,成为了茶马古道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民族贸易的不断繁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马帮也随之日益扩大,马骨胡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传播的方式也不断增多,久而久之就成了壮族人民工余饭后的娱乐工具,到了清代,壮剧的出现,马骨胡便成了戏台上的主要伴奏乐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