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的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
'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20世纪20年代吸收了民间十音乐器四胡、尺胡、老胡、小三弦、八角琴、竹笛、小唢呐,还吸收发外来乐器如二胡、中胡、大三弦、琵琶、杨琴、大提琴等,打击乐增加低音鼓、低音锣等。莆仙戏音乐唱腔曲牌大多数与宋元南戏相同,一部份吸收俚巷歌谣、道教、佛教歌曲唱腔。
为您推荐
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8月,经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莆仙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8年11月,莆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莆田市莆仙戏申报世遗工作的实施意见..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
莆仙戏的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
'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
莆仙戏的艺术形式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净、末、丑等七个角色。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然保留着宋元南戏音乐的风格,声腔主要是'兴化腔',他综合了莆仙民间的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