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艺术特点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四十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着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为您推荐

莆仙戏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

莆仙戏唱腔曲牌

莆仙戏的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 '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

莆仙戏经典剧目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

莆仙戏艺术形式

莆仙戏艺术特点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

莆仙戏历史沿革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

莆仙戏简介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