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音乐戏曲音乐

壮族戏曲主要有师公戏、北路壮剧、南路壮剧等多种。

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流行于广西来宾、象州、武宣、贵县、武鸣、上林、马山、河池、百色、田阳、钦州等县。唱腔多为当地民歌、巫调,为联曲体音乐。有清唱法、滚唱法、帮腔法等。各地的基本唱腔有高腔、平腔、数板、哭板、悲调、闹场调,以及当地山歌、小调,如壮欢、壮诗、勒脚歌等。伴奏乐器以蜂鼓、高边锣为主。有较定型的过场音乐和器乐曲牌。

北路壮剧

流行于广西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及云南文山、富宁等县。北路壮戏源于田林旧州壮族民歌、唱师、民间杂耍板凳戏等。唱腔以'正调'为基础。基本唱腔含起腔、正腔、煞腔3段。正腔多为5字上下句式,腰脚韵体,可任意反复。以小乐队伴奏。

南路壮剧

流行于广西靖西、德保、那坡、大新等县。南路壮戏源于靖西提线木偶戏和德保马隘双簧戏。唱腔以'平板'为基础,有十余种曲调。基本唱腔一般含起腔、正腔、煞腔3段。正腔为上下句式,腰脚韵体,可任意反复,以特性衬腔'呀哈哈嗨'煞尾。以小乐队伴奏。

为您推荐

明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一)海盐腔   元代已产生的南戏声腔。在明正德年间,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其剧本多数文人创作,音乐风格文静、优雅,伴奏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不用管弦。后来昆山腔兴..

戏曲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动作程式化   戏曲舞蹈动作程式化是也艺术特征独特之处,也是创造戏曲形象的一种形式。在手势与坐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特定的动作,融入思想情感,来进行表演,进而引发观众共..

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

  戏曲舞蹈继承了传统舞蹈的艺术风格,即用柔美与刚强来区分表演形式,戏曲舞蹈作为感性超强的才智展现形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相克相生之道。戏曲舞蹈讲究的是圆润流畅,圆是和谐的表现形式,多以小手位大舞姿,注重循..

戏曲舞蹈特点概述

戏曲表演程式的继承 与发展

  如今在戏曲界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些人主张程式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变,并称改革创新的人是数典忘祖;一些人主张老祖宗留下来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世代传承发展创新的,不应该守旧、墨守成规。以上两..

戏曲程式的必要性

  我们反对僵化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程式。但是也必须强调戏曲表演中对优秀的传统必须踏实、诚恳地继承,同时也必须大胆的艺术创新,因为这已经被二百多年的艺术实践所证实是正确的。在戏曲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

戏曲程式的特点

  戏曲的程式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规范、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经过世代传承一方面淘汰不适合的程式,一方面创造新的程式,就是在这样的继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逐渐形成了戏曲程式美。评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