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舞,源远流长。秦汉时代的百越铜鼓的鼓身花纹,广西花山崖壁画中,都有翩翩起舞的歌手形象。歌舞所用的音乐,可以是打击乐,也可以是山歌或小调。其结构形式,可用一首民歌曲调反复演唱,也可用多首民歌组合,加上器乐引子和间奏。表演形式可分为:①东舞。如铜鼓舞、蜂鼓舞、扁担舞等。②歌舞。如壮采茶、三穿花、六穿花、捞虾舞等。③拟兽舞。如舞春牛、舞麒麟、舞狮马、鸿鹄舞、斗鸡舞、白鹤舞、干各舞等。其中,流传较广和民族特色较浓的是扁担舞、舞春牛、壮采茶。
扁担舞
音乐以节奏为主。表演者成双成对,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舞者手执扁担,环绕在谷榔(原为打谷槽,后改用木凳)周围,以扁担舂击谷榔,间以扁担互击,敲击出各种节奏组合,构成欢乐热烈的舞蹈气氛。
舞春牛
音乐以当地小调春牛调为主。舞者两人扮牛,1人扮耕者兼歌手,挥鞭赶牛,歌赞春牛出耕,祈祝金秋丰收。有的还间插女队,手执彩扇彩绸等,在鼓吹乐伴奏之下围牛起舞。
壮采茶
男女群舞。女队手执花灯和彩扇,男队手舞钱鞭。模拟种茶、铲茶、摘采、炒茶等动作,载歌载舞,并有一定的情节。音乐多为固定曲牌,声乐器乐并重。声乐段落具有小调特色,器乐段落带有鼓吹乐特色。有些地区则以丝竹乐伴奏,近似歌舞小戏。
上林民歌
因采用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所以书面资料匮乏。上林壮族民歌有其独特的结构体系。曲目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生性传统民歌类型,也有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汉族文化产生的衍变。其歌腔名称的确定,常常是依据歌中的特性衬词,比如'阿乌'、'阿依'、'一哎'、'阿喂';也有的直接以词体结构命名比如'四六联'、″勒脚歌″;也有的名称是以地名和词体结构结合称呼,如'巷贤诗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