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
纪群祥与《赵氏孤儿》
元杂剧在金元时期于中国北方发展成熟,成为主要以四套北曲套数组成的代言体戏曲。元杂剧与元散曲即所谓元曲,一般被视为元代文学最具特色的文体之一。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以上合称元曲四大家)、王实甫等。
明清时期
元杂剧至明代持续发展,北曲杂剧是明代宫廷戏剧的主流,也是明代戏曲创作的典范。但元杂剧整体的发展已不如元代之盛。明中叶后,北曲杂剧受南曲影响日益明显,发展出短可一折,长可达十一折的'南杂剧',其短小者又称'短剧'。清代杂剧更衰,几乎完全成为文人案头化的创作,与实际于场上的演出,已相去甚远。
为您推荐
关汉卿
1.关汉卿,生平资料缺乏。据《录鬼簿》记载,很可能是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他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析津志》)。
2.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
元代街市图,元杂剧演出壁画
元代杂剧兴盛,乃古代戏剧文学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杂剧受唐宋以来词曲以及各种讲唱文学盛行的影响,词变为曲,再变为戏曲来搬演故事,因而形成杂剧。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杂剧进一步发展起来..
元杂剧脸谱
构成元代杂剧的要素有三:曲词、宾白和科,并有完整故事情节。文词上,曲较典雅而押韵,白则较浅白通俗而不押韵。角色分担上,曲只限主角一人独唱,演出时一本四折整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其他任何角色都可说..
墙头马上
首先,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次,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山西广胜寺1324年壁画,呈现散乐的情形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意思和汉代的百戏相似。'杂'谓杂多,'戏'则和'剧'的意思相仿,指嬉闹,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到了宋代,杂剧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表..
元杂剧也称“北曲”或“北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