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艺术特色

种类

粤北采茶戏,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逐渐交融,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

清朝,连县有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有里溪灯班,曲江县有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广东省其它地区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

形式

粤北采茶戏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

早年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即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如今的粤北采茶戏,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动听的声腔和通俗、简练、朴实无华的戏剧情节见长,较适合表现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活和小市民生活。

特色

粤北采茶戏表演载歌载舞,形态健美,刚健敏捷,活泼优美、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是其特有的表演形式。粤北采茶戏行当有生、旦、丑三行,以旦、丑为主。旦角又分花旦、正旦(或称'嫂旦')、彩旦(或称'摇旦''丑旦')、老旦几类。旦角表演基本功,通常是包括唱、做、念、舞,大体可归纳为:步法、指法、梳妆、扇花、手巾等几项基本功组合。其中比较能表现采茶戏旦角表演特色的是:彩步、马步、蹉步;摇扇、拨扇、挽腕圆扇、八字扇、含羞扇和八字巾、挽腕圆巾、拨巾、浪翻巾等采茶传统表演基本功。方巾和长方巾在现代戏中也常运用。生、丑角的舞蹈动作,则多用矮子步、扇花步、单袖筒。

粤北采茶戏表现语言,以客家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都很注意突出活泼欢快风趣的喜剧特色,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轻松活泼、淳朴幽默的喜剧风格。

粤北采茶戏演唱形式常采用'一唱众和'式。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语言明快生动,唱词清新隽永,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

为您推荐

现代环境艺术与色彩设计

  在环境中,色彩可以给人们营造出舒适感,充满情趣、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得益于对色彩的运用与设计。环境设计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但指建筑设计还包括规划设计以及雕塑、壁画等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是环境设计的主角。无论是..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形态上的应用   形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对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意识进行表达,在艺术造型中通过几何以及有机的对符号的线条和色彩等等进行处理,加上一定特殊的含义,来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   1、色彩。在不同的地..

环境艺术的色彩需求

  环境艺术被称为是“会说话的眼睛”,它直接体现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通过关注人的需要,环境艺术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安慰人的精神。特定的环境引导着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设计的意义

女中音的形成和歌唱艺术的发展

  (一)19 世纪女中音的发展   19 世纪女中音的确立,是以历史性地涌现出一批新型女中音歌唱家为前提的。她们以高超的声乐技艺与高度文化修养、卓越的表演能力,展示了女中音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女中音形成时期的主要..

想象是琵琶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途径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也能够对未感知的事物产生联想。演奏者在音乐创造活动中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但是,所有的想象最终都必须..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和画面关系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声画合一,又可叫做“声画同步”或“写实声”。声画合一是声画蒙太奇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声画合一”,是指画面中的形象和它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