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起源及发展

明末清初,唱采茶就不仅盛行于粤北地区的韶州府、(南)雄州府以及连、阳地区,还随着粤北各地方采茶戏班的活动影响到湘南、桂南、川南等广大客家地区。粤北采茶戏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其在流传过程中,通过吸收传入地的地方戏曲,形成新的地方采茶戏种,如'潮州秧歌'、'桂南采茶'等;另一方面,是其通过吸收其它地方戏种艺术,形成新的采茶戏艺术形式,如唱花灯、唱花鼓等。据史料研究,至清中晚期,在粤北地区,采茶戏就形成了'韶南大茶'、'南雄灯子'以及'连阳调子'等三大流派。

清末民初,粤北的采茶戏班曾盛极一时。在粤北采茶戏兴盛时期,活跃在粤北采茶戏坛上的一批老艺人如蒋四妹子、罗能快、邓成祯、刘吉增、兰泉珍、何万杰、钟南石等,以师传家承的形式,为采茶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粤北采茶戏获得新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粤北地区的文化部门就开始为粤北采茶戏的恢复和繁荣做出积极的努力,在收集和整理粤北采茶戏传统剧目的同时,在韶关、曲江、南雄、翁源等县相继成立了业余采茶剧团。五十年代中期,在粤北的曲江、南雄、翁源、仁化、英德、新丰等县,先后组成了专业的采茶剧团。1959年,当时的韶关专区成立了当时岭南地区第一个粤北采茶戏研究组,并于六十年代初,对粤北采茶戏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普查。期间,研究组整理和恢复的一批传统剧目受到了当时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八十年代以后,粤北采茶戏创作中,涌现出一批新生创作力量,带来了粤北采茶戏创作上的繁荣,其中,陈中秋创作的《人生路》及新编传统戏《阿三戏公爷》、郭福平创作的《青峰山传奇》、《青山水东流》等剧目,成为粤北采茶戏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国以来,粤北采茶戏共整理、改编、演出了《补皮鞋》、《装画眉》、《阿三戏公爷》等20多个传统戏;新编的古装戏和现代戏有300个,其中的《牛郎织女》、《刘三姐》、《马脑山》、《血榜恨》、《晒茶》、《女儿上大学》、《称心花》等得到好评。从80年代到90年代,粤北采茶戏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创作、移植、改编大型采茶戏有《人生路》、《青峰山传奇》、《紫色风流》、《青山水东流》、《母亲岭》等现代、传统题材题目,成为广东省六大剧种之一。这些剧目的演出,对传统艺术进行了认真的继承革新,广泛借鉴兄弟剧种话剧、电影艺术的长处。在新的一代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创作、演奏和舞台美术设计者等专业艺术人才的共同努力下,粤北采茶戏艺术获得全面提高。全市现有采茶戏专业剧团7个,业余采茶剧团遍布农村各地。

为您推荐

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

剪纸的起源

  中国的剪纸最初起源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剪纸艺术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并且直到清朝以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一开始的剪纸主要流行于宫廷并且被当时的侍女们所爱。直到唐宋之际,民间的剪纸已经流传..

唐卡艺术的起源

  关于唐卡的起源,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意大利藏学家图齐教授提出的,认为西藏唐卡起源于印度。其原形在印度叫做pata,是一种画在棉布面上的宗教画。这种绘画常常用在宗教仪式中,并且信教者也可以通过绘制..

攸县“唱章”的起源

壁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壁画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人们在墙壁上描绘出的一些符号,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是人类最早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从对壁画的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壁画体系中,我国壁画文化传播最为广泛的途径为佛教建筑壁画,如北..

艺术与宗教起源的融合

  从开始的人类对于艺术的无概念到后期的主义流派,人类在一步步的向艺术靠拢,远古时代,人们把自己和物体的模样刻画下来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

陶瓷艺术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陶瓷?l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瓷器的出现也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的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再到东汉时期,造型和装饰风格上还是采用原始时期的模版,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盛行,釉的使用也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