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戏唱腔分类

平讲戏唱腔分洋歌、江胡、小调和其它杂曲四个部分。

一、洋歌

洋歌源于闽东北民间歌谣,是平讲戏的主体唱腔,保留了弋阳腔'一人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旋律与方言结合甚紧,易懂易学。板式有一眼板和散板两种,唱散板时仅以'刀鞘板'敲节拍与过门,偶尔间插锣鼓和道白。多衬词,要帮腔,帮腔曲调多以八度大跳后大二度上下行走向为特色。如:66556等。

洋歌由'柴牌'和'诉牌'两类曲牌组成。

〈一〉柴牌类曲牌分为慢板柴牌、平板柴牌、急(紧)板柴牌、长尾柴牌和柴牌调五种。

〈二〉诉牌类曲牌分为诉迭和慢板诉牌两种,均由柴牌派生而来。

诉牌为上下句结构,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反复。其节奏自由,曲调简洁,平白如话,旋律还可根据唱词的感情和字数,作相应的增减,是叙事、抒情等大段唱腔的常用曲牌。

慢板诉牌虽有一定的板式,但无严谨的结构,根据剧情需要可增减乐句,也可间插锣鼓。常在句逗前出现切分音或延留音,加上'哭头'适宜于哭诉,哀求等声面。'哭头'有三十六哭头之说,但大都失传,所存不多。

柴牌迭是由诉迭与各种柴牌联串头用而得名,常用于叙事和抒情。

二、江湖

江湖是吸收外来声腔(四平、乱弹、童谣、山歌、号子及说唱音乐)发展而成,是平讲戏唱腔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常用曲调有:

(一)南柯调有角调式和羽调式二种,散板和一眼板相给和,帮腔用唢呐伴奏,常与南柯迭联串头用,也可单曲演唱,适用于悲哀,惊慌的场面。

(二)南柯迭散板可自由反复,联串于两支南柯调之间。

(三)平板诉牌羽调式,一眼板,多为单曲反复演唱,适用于大段叙述,可增腔减字,为摧紧节奏常用简短的打击乐代替过门。

(四)紧板、散板、徵调式,原为旦脚用于情绪低沉,动作缓慢的表演唱段,后常以紧拉慢唱的形式来表现高亢,粗犷的情绪,不拘行当,用于紧张,激昂,强烈的场面。

平讲戏每戏必唱一曲《四平仔》,以示继承'江湖班'的唱腔,不忘师承之义。

三、小调

即经过方言化的外来民歌和本地民间小调。其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这部分唱腔,风格与'洋歌'、'江湖'有所不同。多用歌舞场面或戏中的说唱,表演。常用的曲牌有看灯调、瑟琶调、游春、打花鼓、过关、采茶调、十不亲、看花等。

四、其它杂曲

杂曲有来自乱弹的渔婆歌和纽丝,它们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用紧拉慢唱的形式,来表达激昂、强烈、紧张、悲凉等情绪;有曲调诙谐配以丑脚滑稽表演的斜调,有叙述强,顿挫,铿锵有力的八仙调、平调;有上下结构,曲调流畅的横调及四句头结构的奈何调。有来自逗腔的共园调;有来自洋歌的赏花、山坡羊、赶船歌等;还有来自乱弹的滂水调。这些曲调平讲戏吸收后,经历代艺人因方言改腔或因戏剧内容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造。衍化从而独有特色。

为您推荐

豫剧青衣的唱腔及代表人物

  豫剧唱腔以韵味醇美、行腔酣畅、吐字清晰、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着称。青衣的唱腔讲究清丽、柔美、圆润,这样的唱腔特点不仅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还有助于塑造一些哀怨、坚贞、缠绵的人物形象。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在四..

花鼓戏唱腔的形成与分类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主要包括民歌、灯调、打锣腔、川调等四类,其形成过程如下:   第一个时期是歌舞对子戏。这个时期,其唱腔形式主要是灯调以及民歌,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是民歌主要来自于采茶歌,且角色比较简单..

高腔唱腔结构

基本信息 高腔音乐的外部形式特征高腔音乐的外部形式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字:帮、打、唱。帮,指后台帮腔。打,指打击乐伴奏。唱,指除帮腔之外的脚色之唱。与昆腔、梆子腔、皮簧腔相比,高腔较为独特的演唱形式'帮腔'自然比较突..

彩调剧唱腔

壮剧唱腔及乐器

壮族人迷壮剧,因为不但剧情是壮族人熟悉的,而且唱词、道白也是壮族的方言土语,听来特感亲切。此外,那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等,无不来..

宜黄戏唱腔

宜黄戏原先专唱宜黄腔,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从赣剧中吸收了西皮调,最后也变为皮黄戏剧种。但其传统剧目,仍是宜黄戏多于西皮戏。 宜黄戏的唱腔曲调主要有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还保留有西..

含弓戏音乐唱腔

以大曲为主调 含弓戏的曲调分大曲和套曲两部分(已记录共有七十二种)。以大曲为主调,是在民歌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徽调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成为具有表叙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过门、原板、垛板、数板、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