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古都开封理事厅街西头——寻常巷陌的一座院落里,一家灯笼店铺以制作宣纸花灯、宋式木版年画灯为业。这家店铺的主人就是'汴梁灯笼张'的创始人张太全。两百多年过去了。'汴梁灯笼张'经过一代代传承,已经有了七代传人,制作技艺日趋精湛,将花灯的制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汴京灯笼张
张泰全(1740-1806),为汴梁灯笼张创始人。
张艺广(1769-1839),泰全之子,汴梁灯笼张第二代传人。
张精业(1801-1878),艺广之子,汴梁灯笼张第三代传人。
张弘(1839-1904),精业之子,汴梁灯笼张第四代传人。
张嘉义(1889-1979),张弘幼子,汴梁灯笼张第五代传人。
张金汉(1941-2010),张嘉义幼子,汴梁灯笼张第六代传人。
张俊涛。张金汉子,汴梁灯笼张第七代传人。
汴梁灯笼张第一代先祖张泰全,少年拜师学艺,青年时代成为开封城内制作彩灯的能手,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大多出自他手,是汴梁灯笼张的创始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开封遭黄河水患,张家迁至山东济宁谋生。张弘八九岁随父学艺,后亦成高手。张氏父子在济宁为人做彩灯、扎顶棚、裱字画。因技艺精良,不仅生活无虑,后来成为河东河道总督府的附属'活户'(为官府服务,由官府使用的工艺匠人)。同治八年(1869),张氏父子返回开封,在理事厅街西口路北创建'敬文斋'装裱店。适逢河东河道总督苏廷魁在北三圣庙街新建河道总督府行台,随即参与行台的装饰、布置。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西安启程,回京途中,于十月初二日(11月12日)抵达开封,并在开封行宫住跸32天,至十一月初四日(12月14日)离汴返京。河南巡抚松寿等地方官员为取悦慈禧,事前对行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受官府指派,张弘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张弘之子嘉献、嘉信、嘉义随父进宫做帮手。经修葺、装饰、布置,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行宫陈设极壮丽,入仙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由此敬文斋张家名声大震,汴人赞誉为'汴梁灯笼张'。
张嘉义亦是八九岁随父学艺,他虽为幼子,但心灵手巧,颇得真传,能做几十种民间玩具,遂成为汴梁灯笼张的第五代传人。清末、民国年间,灯笼张传统制灯技艺已十分成熟,可用纸、布、绸、缎、绢、竹、木等材料制造各种彩灯,有宫灯、走马灯、折合灯、云中灯(可放入夜空中的孔明灯等)、水中灯(放入河湖之中莲花灯、花船灯等)、造型灯等。造型灯为七大类,有人物造型灯(佛像灯、财神灯、阿福灯等);动物造型灯(龙灯、锦鸡灯、神犬灯、鲤鱼跳龙门灯、孔雀开屏灯等);植物造型灯(荷花灯、西瓜灯、寿桃灯、石榴灯等);建筑造型灯(城门灯、鼓楼灯、铁塔灯、龙亭灯、
汴京灯笼张博物馆
八角琉璃殿灯等);玩具灯(风车灯、猴上树灯、年年有余灯等);山水盆景灯(以灯的形式展现各种山水奇观);架子焰火灯(焰火与彩灯相结合的一种工艺品),架子即为彩灯,焰火五颜六色。张家的彩灯,不仅品种繁多、制作精巧,而且彩灯造型具有雕塑的惟妙惟肖特征(如人物、龙王、财神、元宝、佛手等),因此畅销开封及周边各县,远销山东、山西、湖北等地。995年,张金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艺家'称号,2008年,'汴京灯笼张'制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评论认为,'汴京灯笼张'的灯笼,既有传统宫灯的古典华贵,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集雕塑、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风采。张俊涛对父亲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从这一刻起,我们做灯笼的性质变了,以前是家里谋生的手段,现在是面向国家的传承责任。'张金汉在生病之际,依然忙着做灯笼。他60岁才开始学Photoshop,不懂电脑,从汉语拼音学起,很快,他的Photoshop技术连大学生都夸赞。在他的工作室里,电脑、扫描仪、喷绘打印机、数码相机一应俱全。在去世前,他完成了《中华彩灯大全》手稿。之前,张俊涛是开封一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年薪数十万元。从2000年开始,张俊涛和父亲投入了30万元人民币的积蓄,从国内各地搜集资料,开始了古灯的研究复原工作。2010年,父亲张金汉去世,他辞职专门做灯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