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孔竖笛(Recorder)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欧洲乐器,它是竖笛类乐器中最科学、性能最为完美的一种。它的发展要比其它的木管类乐器如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等早得多。这种乐器的起源可以远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以游猎为生,在狩猎和劳动中,他们发现利用兽骨制作成骨管,吹骨管可以发出声音,这就是早期的吹管类乐器——骨哨笛。竖笛起初只有一二个音孔,结构非常简单,能吹奏简单的音调,后来逐渐发展完善,到中古时期才基本定型。
竖笛
在现今保存的12世纪初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中就有关于竖笛演奏的记载。那时的歌舞伴奏、家庭音乐聚会、祭祀等宗教活动中,都能寻到竖笛的踪影。在大约14世纪,竖笛就已有了三个音孔,并能吹奏简单的曲调。演奏者往往一只手演奏,另一只手击鼓或持谱。到14世纪~15世纪之间,随着演奏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对乐器进行改革,竖笛的指孔又有了增加,前面4孔后面2孔。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竖笛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乐器系统。现存最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竖笛,据专家考证属于意大利北部的贵族家族。因此,有的史学家认为,竖笛最早成型于14世纪的意大利北部。
这时的竖笛已具备了简单的外形,有着甜美而优雅的音色,指法及吹奏法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能演奏一个八度以上的音域,有经验的乐手甚至可以奏出两个八度的音域。但是,由于气道窄,管膛过粗,所以吹起来仍很费劲。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曲(包括世俗的与宗教体裁的)、舞曲(pavana、galiarda、allemande等)中,竖笛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乐器。这个时期的名家加纳西(S.Ganassi)的竖笛教材也已问世。
进入巴洛克时期,又有人出版了教材《八孔竖笛演奏必读》。由于这种乐器广为盛行,许多演奏家都为竖笛爱好者编写出版了相关的教材。
随着爱好者的不断增加,竖笛合奏的形式也非常盛行,并开始有正规的教材、曲集出版了。这个时期最为着名的有Virdung,Agricola,Ganassi,JambedeFer,Praetorius,Mersenne等人的着作。其中维尔东(Virdung)、加纳西(Ganassi)的教材,都已采用到三种类型的竖笛——高音竖笛、次中音竖笛、低音竖笛。阿古诺科拉(Agricola)则在他的教材中用了四重奏的插图。
竖笛
17世纪~18世纪中叶的巴洛克时期,是竖笛发展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管弦乐队或铜管乐队中,竖笛仍作为最高音乐器被使用。1750年以后,才逐渐从管弦乐队中消失,直到19世纪,竖笛担任的声部改由短笛演奏,低音竖笛在18世纪后的室内乐中还经常被使用。
巴洛克时期,竖笛作为一件重要的乐器常与声乐一起广泛地应用于大合唱、宗教类的乐曲中,甚至在歌剧中也常见到它的踪影。在表现超自然的事物(如神、天使或者女巫)、有着庄严气氛的祭祀场面时,竖笛作为最贴近于目的与场景的乐器被经常使用。这与西方音乐中将某种乐器与特定的戏剧情景相结合,来表达一定的事物有一定的关系。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