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情戏一般集中在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并与当地的'伞头秧歌'也叫'大会则'配合进行。每年正月初,一二百人的伞头秧歌队闹秧歌时,由'大会则'到老乡家院里'跑院'或'踩场子'之后,就开始演唱道情戏,叫闹'小会则'。有时婚嫁祝寿、庙会开光、孩子满月和谢神还愿时也有进行表演。
临县音乐比较古老,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既有浓厚的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又有着浓郁的晋西地方风味。其唱腔、曲牌,是由起源于唐代的道教音乐,吸收临县民歌和其它剧种的优秀成分形成的。唱腔曲调丰富,有着'道情九湾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伴奏乐器由'文八仙'和'武八仙'组成,其中主要乐器有'文场四大件'(管、笛、笙、胡乎)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情的剧目丰富、古老,现存剧目大约有100多个,各个历史阶段均有不同的优秀作品。
传统剧目以反映道教故事为多,描写神仙道士、宗教色彩较浓。如描写韩湘子出家修道的戏就有11个,统称为'韩门道情',其中以《经堂会》、《高老庄》为代表。
民间地方小戏多数取材于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群众的悲苦境遇和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生活,它的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极为浓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秀才挽蔓菁》、《郭华卖胭脂》、《秃子闹洞房》、《张连卖布》、《鸿雁捎书》、《老少换妻》、《李大闹店》等。
现代戏多是与革命文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起于抗日战争时期。建国后,在'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导下,排演优秀现代剧目50余部,经常上演的剧目主要有:《小二黑结婚》、《三世仇》、《柳树坪》、《朝阳沟》等。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对道情这一剧种的本身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上演剧目从早期宣扬道家离世高蹈的神仙故事逐渐趋向了世俗生活,较早地挣脱了宗教的羁绊而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临县道情的剧目选择更以反映农民的现实生存环境为自觉的追求,并首先在演唱内容上得到发展。因此,临县道情不再具有宗教色彩,而成为纯粹的民间艺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