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律的来源
三一律
三一律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引申出来的。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戏剧行动的一致性,认为戏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但并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节。他也提到'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但这只是指演出时间的长度。16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阐发、曲解。意大利理论家基拉尔底·钦提奥在1545年首先提出'太阳运行一周'指的是剧情的时间。其后,洛德维加·卡斯特尔维屈罗在注释《诗学》时又进一步阐述了剧情时间与演出时间必须一致的观点,并认为戏剧'必须真正限于一个单一的地点'。此外,戏剧行动的一致性也被加上了排斥次要情节、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的限制。
17世纪,三一律被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当作不可违反的规定而极力推行,并在欧洲剧坛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历史发展
在16世纪,意大利理论家C.G.基拉尔底·钦提奥把'太阳运行一周'解释为剧情的时间限度,L.卡斯特尔维特罗又进一步规定一出戏'必须真正限定一个单一的地点'。
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D).N.布瓦洛把三一律总括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并以此作为不能违背的结构法规。把三一律作为一种戏剧结构的方式,有助于使剧本的结构集中、严谨,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剧作。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法规,对戏剧创作则是严重的束缚。
18世纪以后,特别是浪漫主义剧作家,一再攻击这一法规,其创作实践也已突破了这一法规。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它是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文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而制订出来的,最后总结性地反映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在此书的第三章中写道:'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这是对'三一律'最简明的概括。
相关评论
三一律作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一条固定法则,对剧本创作是一种严重的束缚,它最终被打破是势在必然。不过,作为戏剧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剧本结构更趋集中、严谨,一些剧作家运用它曾写出成功之作。又称三整一律,意指一出戏只能表现单一的行动,情节只能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展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指明悲剧'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同时指出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应'以太阳的一周为限'。在16世纪,意大利理论家C.G.基拉尔底·钦提奥把'太阳运行一周'解释为剧情的时间限度,L.卡斯特尔维特罗又进一步规定一出戏'必须真正限定一个单一的地点'。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D).N.布瓦洛把三一律总括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并以此作为不能违背的结构法规。把三一律作为一种戏剧结构的方式,有助于使剧本的结构集中、严谨,运用这种结构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剧作。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法规,对戏剧创作则是严重的束缚。所以18世纪以后,特别是浪漫主义剧作家,一再攻击这一法规,其创作实践也已突破了这一法规。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者主认为,'三一律'原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其实,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下如马克思所指出:'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剧作家从理论上构思的那种三一律,是建立在对希腊戏剧(及其解释者亚里士多德)的曲解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毫无疑问,他们正是依照他们自己艺术的需要来理解希腊人的'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它是当时法国宫廷中的文人学者根据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图而制订出来的,最后总结性地反映在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艺》中。在此书的第三章中写道:'不过我们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规则,希望开展情节,处处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这是对'三一律'最简明的概括。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