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采茶戏简介

戏曲剧种。清中叶,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几县农村流行一种由灯歌演变而成的花鼓戏。一个戏仅有一旦、一丑、一生三个角色,故又称'三脚班'或'三小戏'。伴奏乐器有竹木邦、小锣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剧目多为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的单头戏和'三小戏'。

清末叶,一度在永丰、吉水、吉安盛行的宜黄戏和汉剧相继衰落,许多宜黄戏、汉剧艺人加入花鼓戏班,使花鼓戏在唱腔、行当、角色、演奏等方面均得到充实,发展为'七唱三打'的半班,增加了青衣、正生、花脸等行当角色和唢呐、笛子、堂鼓、锣、钹等乐器,并能演出整本大戏。花鼓戏、三脚班、半班既是同一剧种,又有一些差别,后来统称吉安采茶戏。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为您推荐

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采茶戏脱胎于传统的“采茶歌”,因此采茶小调也是采茶戏的音乐主体,曲牌一般包括杂曲类、小调类、茶腔类等,而茶腔是其中最为古朴和纯真的组成部分。“茶”腔具有浓郁的田园乡野气息和江南戏曲特色,其乐调高亢、爽朗,同..

采茶戏的发展

  采茶戏指的是与采茶活动相关的戏曲种类。我国茶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因此采茶戏也是从我国长江以南的赣、鄂、湘、闽、粤、桂等地区兴起的。而由于不同地方的语言文化差异性,采茶戏根据地域又分为粤北(广东)、阳新(湖..

桂南采茶戏保护措施

此外,还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1)早在1978年5月间,便成立了'桂南采茶研究组',并专程到采茶的故乡——江西作综合性调查。先后采访了南昌、赣东的抚州、赣南的吉安、吉水及井冈山的采茶剧团和老艺人,这次'攀亲'收获..

桂南采茶戏保护计划

桂南采茶戏器具、制品及作品

①击乐(四小件):锣、鼓、钹、木鱼。②器乐(四小件):唢呐、二胡、笛子、碰铃。③道器(四小件):钱鞭、彩带、花扇、手绢。④作品:20年代编排创作演出的采茶戏有《打杯舞》、《剪红带》、《借衣》、《绿珠女》等;60年代有《..

桂南采茶戏传承谱系

黄彩庭采茶戏班 (1)班主黄彩庭,男,生于1900年,是三滩良茂采茶剧队的创始人。8岁随父学唱竹马和唱对答,18岁便子继父业创办竹马队,20岁成名,是博白北片有名的戏班,黄彩庭成为妇孺皆知的'牛公头',有人把他比作博白的'马思增'(..

桂南采茶戏历史渊源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到了民国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戏曲中的独立剧种。解放后,在广东粤西钦州一带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