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帖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贴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现收藏于台北博物馆)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意思

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

赏析

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迹一并摹在同一张纸上。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着呼应的关系,'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为您推荐

三希帖三希帖简介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 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暖阁,用于珍藏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名贴以供他随时..

壶关秧歌艺术特色

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秧歌唱腔充分利用了垫字、衬字和虚字。如:啊、呀、这、就、哪个、呀得儿、喽嗬、里嗬等,它们在唱腔中起着一定的辅助和衬托作用,形成了清、淡、雅、..

三希帖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 中文名:三希帖 作者:王羲之、王献之、王珣 内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 隶属:北..

壶关秧歌表现形式

壶关秧歌主要剧目

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就是根据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编写的。壶关秧歌不仅赏心悦目的小型剧目多,且剧情丰富的大部头剧目也..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源于长治壶关县,剧目繁多,唱腔优美,有“太行山上小黄梅”之称。壶关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以壶关县和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汉族戏曲剧种,原名“西火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

壶关秧歌起源

剧种起源于生活 壶关秧歌源于生活,孕育在田间地头、院落、作坊,是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起初,秧歌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这些地方煤、铁矿资源丰富,土法炼铁和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