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帖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

中文名:三希帖

作者:王羲之、王献之、王珣

内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

隶属: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您推荐

壶关秧歌艺术特色

壶关秧歌集歌舞、演唱、音乐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秧歌唱腔充分利用了垫字、衬字和虚字。如:啊、呀、这、就、哪个、呀得儿、喽嗬、里嗬等,它们在唱腔中起着一定的辅助和衬托作用,形成了清、淡、雅、..

壶关秧歌表现形式

当初秧歌的演唱形式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

壶关秧歌主要剧目

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就是根据当地的一个真实故事编写的。壶关秧歌不仅赏心悦目的小型剧目多,且剧情丰富的大部头剧目也..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起源

剧种起源于生活 壶关秧歌源于生活,孕育在田间地头、院落、作坊,是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起初,秧歌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这些地方煤、铁矿资源丰富,土法炼铁和铁业..

鲁南五大调艺术价值

郯马五大调从产生到现在已经300多年了,这期间她由一个为少数人专享的'贵族艺术'变为一个商贸古镇的大众艺术,为广大居民所喜闻乐见,几乎成了郯城镇、马头镇的'镇歌',给后人的很多启示,其研究价值很大。 1、学术研究价值..

鲁南五大调艺术传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有关部门曾多次派专家到郯城镇、马头镇搜集整理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保存下来的郯马五大调共有180首,已整理出版的作品有《耕读渔樵》、《遇多情》、《大观园》等。郯马五大调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