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秧歌的演唱形式五花八门,不拘一格。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每到一地,领班人穿一长袍或长衫子,头戴成帽或裹一条白毛巾,左手举一上写'同乐会'的方形灯笼,右手拿着算卦先生用的摇环走在中间,生、末、旦、丑各行当随着转圈子,领头人边走边念顺口流'进来场里打圪叉,你们听我说说吧。同乐会来到帽东禾(村名),就在这里演出啦'。然后由各行当轮唱具体情节,一轮每人四句,最后一人、最后一轮的最后一句唱出剧目名称,算是报幕。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
为您推荐
秧歌最初是插秧、耘田时所唱之歌,以民间农歌、菱歌为基础,逐渐发展成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歌唱和部分器乐演奏趋于消失,仅保留下锣鼓节奏,故又称谓:'秧歌不是歌'。它主要泛指中国汉族地区流传广泛的民间舞蹈)。
秧歌..
表现形式
秧歌戏的表演多在行进中或在广场,秧歌队行进在一个较宽敞的广场时,原地围起一个'场子',围好后,有的秧歌队会在场子中间由两三个演员表演一些具有简单情节、诙谐幽默的小段子,久之'秧歌戏'诞生了。
秧歌戏形式比..
内蒙大秧歌又名秧歌戏,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
沁源秧歌,是在抗日战争中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当地人称之为“沁源小调”。
1、历史沁源秧歌未形成剧种以前,作为一种自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活跃于沁源县的..
朔县秧歌也叫“大秧歌”、“梆纽子”。流行于山西北部,约形成于清代。
1、介绍原为晋北的朔县秧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到内蒙演变而成。流行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凉城等地。伴奏乐器以硬弦胡胡、锡笛、二弦、三弦..
传统曲目以及现在流传的曲目有《换碗》、《偷南瓜》、《卖高底》、《割田》、《唤小姨》、《送樱桃》、《卖元宵》、《看秧歌》、《切草帽》、《缝小衫》、《墙头记》、《上包头》、《算粮》、《送丑女》、《游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