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气势磅礴,风格独特,豪迈粗犷,刚劲奔放,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的民间广场舞蹈艺术,最大的阵容可上千人或几千人一起打。《诗经》曾曰:'击鼓其镗,勇跃用兵。'安塞腰鼓正是古代战争的产物,据专家考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延安时期,安塞腰鼓在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中得到极大发展。后来,随着革命的胜利,安塞腰鼓一直打到大江南北,被誉为'胜利腰鼓'。1951年,安塞腰鼓手曾到天安门广场进行表演。1952年,中国青年文工团学习安塞腰鼓,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一举荣膺特别嘉奖。1986年春天,近千人组成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艺术片《黄河》的拍摄;同年12月,安塞腰鼓在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中获最高奖——大奖。安塞腰鼓还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表演、建国50周年庆典表演和香港回归庆典等重大活动100多次,参加了50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受到了广泛赞誉,被誉为'欢庆腰鼓'。安塞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腰鼓之乡'。
有专家评论说:'安塞腰鼓不仅是陕北黄土高原情感的凝聚和力量的爆发,而且堪称民族灵魂的再现。'安塞腰鼓具有气吞万里山河的气势,雄奇而壮观的场面,像黄河流水一样,激越流畅,一泻千里。
近年来,安塞腰鼓参加了德国'柏林亚太周'。泰国新年文化活动和新西兰'传统中国新年灯会'等国外演出活动事项,深受好评,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辉煌的篇章。2009年安塞腰鼓1000人在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表演。2006年6月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