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戏是从宋朝开始兴起,据说泰宁状元邹应龙在任礼部尚书时,为丰富泰宁的民间文化,专门挑选了家乡的一班乡民到京都学习宫廷舞蹈和宫廷娱乐文化。返乡后,把所学知识与当地的傩舞、跳神、道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创编泰宁土戏。土戏在清朝乾隆年间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徽调的传入使土戏得到升华。当时泰宁朱口梅林一富寡妇周氏,在其寿辰时请了徽戏,感觉徽戏发展的较为系统、全面,就筹钱聘请徽班艺人为家乡艺人传艺,使徽调与泰宁土戏交相辉映,内容日趋丰富,因传艺地在梅林,便起名为梅林戏,从此土戏便为梅林戏所取代,并在那时得到迅猛发展。当时,还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摩郎腔(道士腔),茅担抬臼窟,扛到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可见当时福建泰宁人对戏剧的热爱及梅林戏蓬勃发展的情景。
明末清初,梅林村流行一种道士腔的演唱活动。有民谣道:'梅林十八坊,十个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冬鼓,唱起摩郎腔(当地人叫道士为摩郎)。茅担抬石臼,抬到塅中央。搭起土台子,唱到大天光。'这种土腔,不被弦索,只有锣鼓伴奏。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徽调传入梅林村,相传其时村里有周姓寡妇,家业富裕,喜好看戏。她在50寿庆时,聘请徽班祝寿,影响很大,引起村民极大兴趣。周氏便决定自办戏班,招收本村子弟入班,每逢节日,在梅林地区演出。徽调从此扎下根,并吸收当地摩郎腔等民间艺术,故又被称为'土戏'。
早期梅林戏属半农半艺性质,又称'四季班'。全班有14人,角色分'三生、四旦、三花脸',合称'十个子弟'。戏班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常在附近乡镇巡回。后来将乐县的安仁、明溪县的长坪等村也相继成立'四季班'。
清末民国初是梅林戏兴盛时期。梅林村的业余'四季班',首先改用当地'土官话'演唱,唱腔也进一步结合当地民歌小调,显得更有地方特色。此时,由艾其言与吴胜筹资建立第一个专业戏班,取名'福庆班',角色行当从原先的'十个子弟'发展到'五门十七行头'。民国初年,艾火贤办职业戏班,自任班主,名'火贤班',演出的传统剧目有《飞龙带》、《蓝腰带》、《乾坤带》、《鸳鸯带》、《门栓记》、《雌雄鞭》、《青石岭》等。同时,戏班还到建宁、宁化、将乐、明溪、邵武、光泽等县甚至到江西省的黎川、广昌、石城等地演出;在与江西赣剧及京剧等剧种的互相交流中,吸收它们的传统剧目及表演艺术。据60年代统计,传统剧目共有300多个。
1960年,泰宁县成立梅林戏剧团,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解散,剧本、服装、道具等遭焚毁。1979年恢复建制,加强剧目建设,新编历史剧《贬官记》在省第18届戏剧会演中获奖。1992年6月,参加在泉州举行的全国'天下第一团'(南方片)的演出,荣获大戏优秀剧目奖。1995年,该剧又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据统计,1995年上演的《贬官记》、《难咽的苦果》、《顾青云》等14个剧目共202场。1996年,在福建省第20届戏剧会演上,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演出的《关公怒》获剧目、导演等奖项。同年2月29日,在泰宁县宣传文化'五个一工程'优秀成果表彰大会上,梅林戏《金湖之恋》受到表彰。
梅林戏剧团被誉为全国'天下第一团',梅林戏俗称'泰宁大戏',流行闽赣边陲,相传清乾隆年间,由徽班经江西、浙江传至闽而形成的一种乡土戏。当时,泰宁县朱口的梅林有一寡妇周氏,家境豪富。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浙江的徽班来家,连演数日戏为其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徽
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从此,梅林乡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每逢谁家子弟学戏出师登台演出,亲友便送礼恭贺。在梅林及附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铛鼓,唱起摩郎腔,茅担抬石臼,抬到坪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这种表演方式形成了梅林戏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唱念打做都有一定的程式动作,唱腔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尚有南词北调,弦索、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乐器分文乐(弦乐、管乐)、武乐(锣、鼓、板);音乐曲调以弦乐伴奏和吹奏乐为主。行当有'七紧、八宽、九逍遥'之称,角色也分生、旦、净、末、丑,行当全、分工细,生、旦唱词大嗓开小嗓落,每句都有'噫'的拖音,山歌风味浓。花脸唱腔节奏强烈,老生唱腔变化多,声调高昂,丑行唱念结合,全剧粗犷与婉转相兼,别有情趣。服饰精致古野考究,化装时常在眉与唇间饰以红点更觉可爱,加上语言由过去讲当地的'土官话'改为现在的普通话上演,效果更佳,因而深受观众喜爱。传统剧目有《飞龙带》、《兰腰带》、《乾坤带》、《鸳鸯带》、《双贵》、《单贵图》等。
梅林戏历尽风雨坎坷,经受艰苦磨砺,又沐浴改革春风更是飘香万里。梅林戏作为旅游新兴城市的一大文化瑰宝,她不仅仅是在舞台上演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在经济生活中充当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泰宁的文化友好使者。1992年,该团创作的《贬官记》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曾荣获国家文化部优秀剧目,编剧、演员三项大奖。该剧录像带被送到台湾展播,倍受青睐。现仍坚持创作,演出,戏足遍及全国五省20多个市、县,以其独具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文艺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光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