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基本介绍

薅草锣鼓多在田间劳作时表演

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有'单锣鼓'和'夹锣鼓'之分,单锣鼓3人,夹锣鼓5—10人。农民在播种、插秧、薅草等多人劳作时(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请师傅打薅草锣鼓,歌手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劳作者进度逐渐后退,歌词内容大多为'三国演义'、'封神榜'、'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昭君'等以及随口编唱的五句子歌共约5000余首,熔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炉,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震撼山谷、充满着原始性和野性。薅草锣鼓是农民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作进度的一种方式。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触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巫山族薅草锣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巫山薅草锣鼓'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为您推荐

晋南威风锣鼓艺术特色

流派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兴盛,后来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

晋南威风锣鼓表演特色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

晋南威风锣鼓演变发展

威风锣鼓 我们无法考证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中的锣鼓演出形式,但根据考古发现,锣的出现较鼓要晚很多,大约在西汉。将锣与鼓相提并论起于宋代,这时才有锣、鼓、铙、钹的组合演奏。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锣鼓始终是..

晋南威风锣鼓简介

晋南威风锣鼓历史渊源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的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有关。说的是在距今4700多年的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

薅草锣鼓地方特色

黔北薅草锣鼓流行于黔北的薅草锣鼓主要在仡佬族和土家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有关资料表明,黔北的薅草锣鼓的起源是由古代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神的祭奠活动发展而来;亦有传说认为是人们为了驱逐糟蹋庄稼的野兽,便在田..

薅草锣鼓演奏方法

薅草锣鼓 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叫着'放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