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多在田间劳作时表演
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有'单锣鼓'和'夹锣鼓'之分,单锣鼓3人,夹锣鼓5—10人。农民在播种、插秧、薅草等多人劳作时(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请师傅打薅草锣鼓,歌手面对劳作者边打边唱,随劳作者进度逐渐后退,歌词内容大多为'三国演义'、'封神榜'、'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昭君'等以及随口编唱的五句子歌共约5000余首,熔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炉,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震撼山谷、充满着原始性和野性。薅草锣鼓是农民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作进度的一种方式。
薅草锣鼓,渝黔一带土家人俗称'打闹'、'打闹歌',鄂西州一带也有叫'山锣鼓'的,它由薅草劳动形式和田歌艺术形式两部分组成,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有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整日不歇。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为劳作的信息,又可以起到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有着请神求愿、组织生产、鼓舞生产、调节情绪等功能,是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薅草锣鼓触山歌、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其音域宽广、浑厚、高亢,加上巨大的锣鼓声,震撼山谷,气势磅礴。薅草锣鼓是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巫山族薅草锣鼓'是巫山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巫山薅草锣鼓'这一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