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弦伽倻琴
古代的传统伽倻琴,原有雅乐伽倻琴和俗乐伽倻琴之分,琴体均采用桐木制作,是把整段原木从中纵向对半破开,将其半边掏挖成瓦片状空槽,在'瓦片'凸面张以琴弦,不加底板。雅乐伽倻琴稍宽大,全长167厘米,琴首宽33厘米;俗乐伽倻琴略窄小,全长152厘米,琴首宽17厘米或21厘米,均张有12条丝弦,一弦一柱,柱可移动。经我国改革,弦增至18根,增加4和7两个音节,使音域比原来更宽,音量更大。
伽倻琴最大的特点是:在琴尾一端设有羊角状系弦板。成伣等所编《乐学轨范》(成书于1493年)中载有伽倻琴图,当时的羊角板很大,琴弦固定于系弦板上,系弦所用的丝绳剩余部分,编扎成数束丝绦。经过若干世纪的流传和改进,并吸取其它民族乐器的优点,伽倻琴增加了底板、形成了共鸣箱,显着地增加了音量和丰富了琴的音色。
现代的伽倻琴,由琴框、面板、底板、岳山、琴柱和琴弦等构成。共鸣箱呈扁长方匣形,全长150厘米、首宽22厘米、尾宽26厘米,右为琴首,左为琴尾。琴框表面蒙以呈拱形的薄木板,下设底板和琴脚,底板上开有三个圆形或一字形的出音孔。琴首一端有凸起的岳山架弦和穿挂琴弦的弦孔,张13条琴弦。琴柱呈人字形,高6厘米、底宽6.5厘米,柱中钻有小孔用细弦串连,支弦于面板中部,排列呈雁行,每弦一柱,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
聪颖的朝鲜族人民,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制琴经验,他们采用质地松软、容易振动的梧桐木制作面板(有的也用长白山生长的鱼鳞松),底板用栗木,琴框和琴柱使用红木、花梨木等质地较硬的木料制作,琴弦采用丝弦或钢丝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