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民歌与昌黎地秧歌同时诞生,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早期的昌黎秧歌有扭有唱,人们也称其为'唱秧歌'。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昌黎地秧歌就舞与唱分离了,秧歌只扭不唱,民歌只唱不扭了。昌黎民歌中的'秧歌调'就是原来扭秧歌时唱的。
旧中国的农民贫穷落后,上不起学,念不了书。大字不识几个。昌黎民歌老艺人大多是穷苦人出身,没文化,怎么学唱民歌呢?主要靠口传心授。当时唱本有词无曲,教者一句一句地示唱,学者一字一字地用心强记。曹玉俭老艺人回忆他年轻时学唱民歌的情况时说:'大蒲河有个常平,薛营有个张成,我们这一带唱民歌的都是他们教的。'常葆青老艺人说:'我年轻时,村里有20多个好乐的人,头过年,集在一起,自己拿柴火烧炕,和上辈人学唱,劲头很大。还有的是串门子走亲戚学,或赶集逛庙会向卖唱本的学,或是向串街走巷的流浪艺人学。赤洋口民歌艺人王贺仙回忆说:'那是1912年,我22岁时,到昌黎城里赶集,碰上个卖唱本的一边唱,一边卖,唱的是《磨洋工》,大伙一听唱的是反对英国洋人侵略中国的歌很对心路,都抢着买。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我便用秫秸夹上二百钱从高处递进去,再把唱本夹出来才买到的。回村后,我跟另一位爱唱民歌的李占鳌,找到识字的王老三给我们念着,我俩你一句我一句回忆着唱,就这样《磨洋工》就唱会了。'这样口传的结果,使一些民歌曲调大同小异。又因演唱根据自己的嗓音、语言及对歌词的理解来唱,有自己的取舍和创作,所以各地的民歌又都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