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据《乐府诗集》(卷16)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辞海》中鼓吹乐条目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
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
在枝江市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陶鼓'、'摇铃'等大量民间打击乐器来看,长江流域古人类在六千年前已有民间吹打乐。枝江问安一带的'关庙山人'早已发明了'陶鼓'、'摇铃'等打击乐器,陶制摇铃外型及原理如同现在的'砂锤'。
流传下来的乐谱显示,枝江一带民间吹打既有鄂西地区节奏鲜明,粗扩豪放的特点,又有江汉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进入90年代,枝江民间吹打乐开始吸收西洋管乐击器的优点,并尝试与西洋管乐器合奏,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增强了民间吹打乐的生命力。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俗。它主要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劳动和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以配合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
'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承,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流行的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名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