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中文名称:高甲戏

其他名称: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

类型:戏剧

源地:福建泉州

诞生时间:明末清初

为您推荐

巴林左旗皮影戏传承价值

巴林左旗皮影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探索实践,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体系。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历史悠久,唱腔优美,语言通俗,在美术制作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形成独特..

巴林左旗皮影戏艺术特色

巴林左旗林东皮影大多是东北皮影,其影人细腻华美,刀法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用透明、无孔、光泽度较好驴皮制作。影人头部的线条流畅圆润,眉眼刻画生动传神,色彩淡雅多变,装饰效果极强。尤以表现室内陈设、人物发式、服装等见长..

巴林左旗皮影戏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皮影戏(巴林左旗皮影戏) 所属地区:内蒙古·巴林左 遗产编号:IV-89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8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级别:国家..

巴林左旗皮影戏皮影简介

巴林左旗皮影戏皮影历史

皮影最早传入巴林左旗是民国年间,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最初进入林东镇唱皮影的有数十家皮影班子,皮影艺人四五十人,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皮影班子发展到了40多个,皮影艺人200多人。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皮影戏

巴林左旗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探索实践,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体系。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2010年内蒙古13个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

北路戏北路戏介绍

北路戏俗称'乱弹'。又由于其主奏的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它流行于闽东的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县(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北路戏。明代晚期,闽东各地的民间戏曲表演颇为兴盛,各种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