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是由曲艺独脚戏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喜剧艺术样式,它主要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
滑稽戏
独脚戏,又称'滑稽',初为一人单独演出,后发展为两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后形成于上海。如果说,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喜剧艺术中,从先秦时代的俳优、唐代的参军戏到元明杂剧里的滑稽穿插,是现代滑稽戏的远祖,那么曲艺独脚戏则是滑稽戏的近亲,而独脚戏又直接源自民间说唱和文明新戏。
早在清朝末年,江南农村就出现了一种专门'说潮报'的民间艺人,演唱内容以新闻和时事为主,中间常穿插一些滑稽故事和笑话,又名'说新闻'。其中以自称'小热昏'的杭州艺人杜宝林最为有名,他以'说潮报'的形式在杭州街头卖梨膏糖,出言诙谐,讽刺时弊,深受欢迎。文明戏演员江笑笑就曾深受杜宝林影响,并将杜宝林的'段子'加以改编和丰富,在杭州、上海登台演出,他的特长是以'说'为主,代表作有《火烧豆腐店》、《瞎子借雨伞》等,因擅长反映社会现象,人称'社会滑稽'或'文明滑稽'。刘春山原在上海城隍庙'说因果',是城隍庙着名卖梨膏糖的朱品斋的学徒,擅长浦东说书和各种滑稽小调,以快'唱'着称,能根据报纸新闻即兴编演节目,故称'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游码头》等。王无能、江笑笑和刘春山是最早登台演独脚戏的老艺人,被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以各具特色的独脚戏于20世纪20年代相继出现于上海的曲艺舞台,从而宣告了一个新的曲艺形式——独脚戏的诞生。
独脚戏的诞生经过,一方面表明它与民间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滑稽三大家'都曾直接受到都市民间艺人的影响,街头卖梨膏糖艺人的'说新闻'、'小热昏'等民间说唱是这一曲艺形式的艺术源头,另一方面,独脚戏又是直接孕育于文明戏之中的,早期的独脚戏演员大多曾是文明戏演员,独脚戏所说的段子,有的也是从文明戏的滑稽趣剧摘取改编而来,正如欧阳予倩所说:'上海独角戏的艺人像江笑笑、王无能、张冶儿、陆笑(啸)吾、伊(易)方朔等都是新剧演员,所以滑稽戏在表演方面可以说和新剧的滑稽戏是一脉相承的'。
从独脚戏演变、发展出滑稽戏是在1940年代初。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游乐场营业萧条,堂会生意清淡,电台被敌伪封锁,独脚戏艺人谋生困难,于是出现了独脚戏艺人联合起来演出的大型滑稽戏和滑稽戏剧团。1942年初,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发挥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戏《一碗饭》,随后,其他独脚戏艺人和部分文明戏演员也纷纷组织滑稽戏剧团,至1940年代末,仅上海就有大小职业滑稽戏剧团40多个。滑稽戏因与话剧的渊源关系,它在艺术上保留了话剧的很多特点,1950年代以后,滑稽戏也曾被人称为'通俗话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