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风摆柳'。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崴'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骄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和'跳步'。'转步'有'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表现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种种变化。如'手中花'有'平绕花'、'下挽花'、'挑绕花'、'后翻花'、'双绕花'、'侧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则更多了,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的名称也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如'怀中抱月'、'蜻蜓点水'、'金丝滚绣球'、'雪花盖顶'、'凤点头'等。这些安排在花灯戏中更增添了花灯戏的歌舞色彩的情调、韵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