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戏艺术特点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风摆柳'。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崴'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骄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和'跳步'。'转步'有'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表现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种种变化。如'手中花'有'平绕花'、'下挽花'、'挑绕花'、'后翻花'、'双绕花'、'侧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则更多了,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的名称也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如'怀中抱月'、'蜻蜓点水'、'金丝滚绣球'、'雪花盖顶'、'凤点头'等。这些安排在花灯戏中更增添了花灯戏的歌舞色彩的情调、韵味。

为您推荐

云南花灯戏艺术特点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会火'活动时的演出。'会火'即为'社火',是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每年农历新年到..

云南花灯戏支派

由于各地语音有别和艺人演唱的不同,流行在不同地区的花灯又接受了不同的曲种、剧种或民歌小调的影响,故云南花灯又分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

云南花灯戏剧目

云南花灯戏演出的许多剧目,都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特色,充满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花灯戏的传统剧目不多,除去'灯夹戏'时期搬过来的滇剧剧目,共约二百出左右。其中:花灯歌舞剧目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

云南花灯戏其他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流传

流传于云南省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渊源于明代云南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清乾隆前后,逐渐形成花灯戏不带戏剧情节的花灯歌舞和具有简单戏剧情节的两种形式、便歌舞成份很重。辛亥革命后,玉溪花灯始有革新,从唱本、善..

云南花灯戏演出形式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云南花灯戏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保留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