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打家业等,流行湘西、鄂西一带,是土家族传统打击乐,是在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2006年9月,土家族打溜子入选鹤峰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1月入选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自清雍正年间以来,汉族陆续迁入湘西、鄂西,和土家族杂居,汉族带去的三棒鼓、渔鼓、花灯、汉戏、辰河戏、梆子戏等,已为土家族所喜闻乐见,并在民间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曾组成的土家..
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咚咚是土家族妇女、儿童喜爱的单簧吹管乐器,流行于龙山、保靖两县。竹制,约13厘米长,开3孔或4孔,直吹,音退役后。流传的曲调有'巴列咚'、'慢巴列咚'、'咚咚'、'那..
民间歌曲按土家族的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土家族音乐剧 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
薅草锣鼓 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薅草歌的歌腔有3种形式。乐段式歌腔:流行于湘西各县。由一个上下句组成的基本曲调唱多段词,富于朗诵性:两段..
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它不仅能为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不可忽略的重要材料,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