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村鈲子被广泛运用,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了当地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影响逐渐从岳村扩大到了整个文水县,成了'文水鈲子'。文水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
1991年后,文水鈲子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精心设计了'弓步错击''跨虎擦击''跳叉拍击''童子拜佛''丹凤朝阳'等舞蹈动作。在演奏上从原来的'擦击''错击''挽抹''抛击'等几种技巧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磨击''敲击','刮击''半击','边击''对击'等几种特殊的演奏方法。在道具的改革上,队员的手腕、脚腕上增加了腕铃。还设计了'四海龙王、行云布雨'的大鼓车,鼓车直径3.5米,高1.8米,4个木雕大龙头镶嵌在鼓车四角,四条金龙缓缓升起一米多高,左右摇摆,喷云吐雨,形象地渲染了'普降甘露'的深刻内涵,描绘了'人神共庆'的祥和之气。同时又在表演队伍的四角又增加上3尺大鼓4面。以渲染风雨到来之际的气氛。在服装上设计了一套别具风格的表演服装,男人赤背坦胸、树叶围腰、头戴柳圈、脚穿草鞋,胸前戴长命锁,腿腕、手腕戴14个铜铃。1998年后半年,在演出队伍中参加了80多名本村妇女,服装上男人戴长命锁,女人胸前穿肚兜表示了一副远古时代黄土人的装束。
经过多年的恢复整理,文水鈲子音乐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频获殊荣,成为名符其实的锣鼓精品,被誉为'三晋锣鼓中的一绝',山西省锣鼓四大精品之一。文水鈲子的曲谱和照片均被选入《山西民间锣鼓集萃》、《山西群众文化概述》、《艺术辅导》等资料中,并完成中央电视台和国务院对外办拍摄的《岳村鈲子》专题片,全球发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