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鈲子
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经挖掘整理,'鈲子'音乐现有《雷公闪电》、《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曲目。当地人以'阵'指称子音乐演奏时的队形变化,有'双龙出水'、'二龙戏珠'等流动队形和'方阵'、'菱形阵'等固定阵形,与祈雨内容极为契合。
文水鈲子的主要乐器是一种在打击乐器中罕见的特制小钹、钹面直径约20公分,钹碗直径约16公分,重约3公斤,类似缩小的大钹,具有激越刚脆的特点。由于钹碗大、钹沿小,捂出来的声音叫'鈲子'。在'岳村鈲子'乐器中还有大鼓,大鼓是用来指挥一切的。通常使用的大鼓直径3尺左右。后来发展到1.5米。木制鼓框,两面张牛皮,具有威武、浑厚的特点。演奏分正击(发音为'咚')、轻击或击鼓边(发音为'龙')和敲击鼓帮(发音为'巴')三种。乐器还有大铙、大钹。大铙人称'铙儿',铙碗较小,不拴铙巾。它有温和、清亮的发音特点。大钹俗称'钹儿'钹面直径约3l公分,重量为2公斤左右。钹碗较大,拴环式绳制钹巾,具有雄壮、强大、扩散的音响特点。
文水鈲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大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抹、挽)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和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角效果',从而使整个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擦击',民间老艺人称它为'挽抹'。'挽抹'分前挽抹、后挽抹两种。演奏时其中一扇铙在手腕的推动下,依半月形向前擦击称前挽抹,反之为'后挽抹'。在擦击时要发出的声音。每四拍擦一次,表演时队员有时成骑马蹲裆式、左右擦击。有时为右前弓步,有时变为左弓步,腹前从下划至右侧,左臂经左上方绕至右侧。有时双腿成大八字,身体直立面向前方,双手握铙于胸前抛击。在演奏中将铙向上抛击2、3米,最高可达5、6米。落下来其'声'仍在点子上,不误节拍继续演奏。抛击分'单抛击'与'双抛击'两种。'单抛击'是在演奏中将一扇钗垂直向上'抛击'。'双抛击'即双钗同时脱手,这需要有过硬功夫和熟练的技巧方可掌握。还有一种是'闷击','闷击'也叫捂音,演奏时两钗相对,然后轻轻一合,使击钗后的余音即刻消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