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乐与伎乐、舞乐相继从大陆传来。舞乐属于贵族,散乐则是庶民艺能,很早就与我国固有的民俗演艺结合,成为孕育后代能乐、能狂言、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的母胎,因此在艺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散乐的故乡是西域。所说的西域包括中亚、安息(伊朗)、挥国(缅甸)或遥远的罗马和亚历山大、希腊地区和中国。散乐的内容主要有惊险杂技、魔术、幻术、质朴的歌舞、滑稽模仿等,因此是一种超越地区和语言,即无须取得语言理解,类似马戏杂技团之类的表演。散乐传入日本后,立即受到上下各阶层的欢迎,充分带有庶民性和国际性。在中国至六朝(五世纪)末为止称百戏或杂技,隋朝以后才称为散乐。但我认为六朝结束前,大约周末至汉代(200年前后)已经有了散乐这个称呼,《史记》也曾记载汉代从西域传来散乐的一种幻术,另外唐、宋(400年前后)似乎已经有窟礧子(傀儡戏)的表演。
散乐的名称相对于正雅之乐即庄重典雅的音乐来说是一种自由通俗之音乐。散乐的散是散位、散官的散,宋王溥的《唐会要》散乐一条中记载:'散乐,历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模仿)、歌舞、杂奏(歌舞),总谓之百戏,跳铃、掷剑、透梯(爬梯子)、戏绳(跳绳子)、缘杆(爬杆)……窟礧子及幻术等等。'
目前还不清楚散乐是何时输入我国的,不过从记录上看最早的是《续日本纪》卷十二圣武天皇天平七年(735)五月庚申条中关于'乐挊枪'的记载。挊为弄,弄枪为舞弄枪支,即一人持数环站立,另一人在一定距离之外将十几根枪穗投向圆环,这似乎是一咱骑射表演后作为余兴的散乐。另外,十七年后的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上散乐也混杂在诸种音乐舞蹈进行了表演,当时的装束如今作为御物保存在正仓院。其中同是御物的弹弓装饰画散乐图也是重要资料,虽然不清楚从何而来,但图中形象地描绘了弄丸、踏肩、戴竿等散乐戏。
从以上资料判断,日本在奈良时代已经很大范围地玩赏散东,因此正如上述所说的一样,散乐应该与伎乐、舞乐,最晚也是与舞乐同时进入日本的,并同样是受到宫廷保护的曲艺。桓武天皇延历元年(782)有记录显示,在平安迁都之前散乐户被废止,但没有设置散乐户的记载,所以无法得知散乐何时开始受到保护,奈良时代已经存在散乐户。乐户之民身份卑贱,不被视作公民,但受到免除租庸课役政策的保护。
废除散乐户并不意味散乐的衰退,反而暗示着散乐普及度的提高。散乐原是庶民性的表演艺术,后来受到贵族、庶民两个阶层的欢迎,学习散乐的人不断增加,因此即使不特意设置培养机构也不用担心散乐会失传,这也许就是散乐户被废止的原因。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