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况
辽宋金时期皆有散乐。散乐即百戏,它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新因素。宋代散乐有'杂手艺'、'歌舞'、'杂剧'之称。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内容更为繁多,系指筚篥、大鼓、杖鼓、筝、琵琶、方响、拍板、笙、笛、舞旋、杂剧、参军、歌板诸项目。散乐中的歌舞表演图象多有发现。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散乐图。中间有一女舞者。乐队十人,所奏乐器为笙、筚篥、排箫、琵琶、横笛、拍板、大鼓、腰鼓等。此墓有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地券,墓主人赵大翁是兼营工商业的地主。此画对面壁上绘赵大翁夫妇正对坐观赏散乐表演。
隋代散乐
隋代散乐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多样,技艺只高超,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唐代散乐
唐代散乐有了新的发展,如傀儡戏、军中拔河、戴竿、险竿、绳伎、杂耍、弄猴等。
为您推荐
公元14世纪,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创制出一些新乐器,喀什热瓦普就是维吾尔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在民间一直盛传不衰。到了清代,热瓦普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民族尚无统一的文字。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个部落的事业中,借用回纥式蒙古文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她从蒙古文字诞生时起,就有了使用软笔(毛笔)、硬笔(竹笔)两种工具书写的蒙古文..
清初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
如今浙南一带流传的'八仙'戏与宋、元时期的'八仙'戏有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的'八仙'戏表现的是'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内容。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则主要表现神仙庆..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着有《宴瑶..
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