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艺术,可称的上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流布地域最广阔、活动最普遍、遗产最丰富的一个全国性剧种(曲种),而神池道情就是这个古老而庞大的艺术宗族中之一员。神池道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坐腔道情'、'过街道情'、'风搅雪道情',最后达到独立成戏的'戏曲道情'几个阶段。随着地方戏曲的兴起,道情艺人不断地向各小剧种以及梆子戏学习。神池的着名道情艺人阎二挠、石锁仁等都曾搭北路梆子戏班学戏,使神池道情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发展。
神池道情音乐分为唱腔、曲牌、锣鼓经三大部分,其丰富的唱腔音乐不仅继承了古老的传统道情与民间道情曲艺,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戏的某些音乐成分,同时又兼有地方大戏的部分唱腔曲调,故素有'道情七十二调'之说。神池道情音乐的调性又分为'正调'和'反调'两种,唱腔的节奏形式包括艺人口中的'单梆子'和'双梆子'。其演唱特色,一是多用'虚词'、'重句';二是说唱色彩较强,似唱似念,字重腔轻;三是润腔多用倚音、滑音等装饰音,尤以旦角为着。神池道情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最早的特色乐器是渔鼓、简板。成戏后,简板被鼓板所代替,渔鼓仍沿袭至今,由司锣兼奏。
神池道情,伴奏乐队也分为'文'与'武'场。文场中,主要乐器有笛子、呼呼、四胡;武场中,有鼓板、大锣、大钗等。随着时代的变化,中西乐器的结合,又逐渐加进了笙、大提琴等中西乐器,增强了乐队的音乐表现力。形成活泼、欢快热烈的气氛,以它淳朴、清新的音乐特色和夺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获得了山西北部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
当我们沿着当年丘处机东行的黄土故道去追寻那逝去的遗响时,你会发现,神池每一村、每一户的人都会唱道情。神池道情这枝古老的戏曲艺术之花,让人们同时领略了独具韵味的艺术特质和文化传承的双重魅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