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飞镲
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解放前养船人家都有'飞镲'的道具。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遍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色彩。汉沽'飞镲'原始用四对镲,功能是乐器,又是道具,一面大鼓,两面大铙为演奏乐器,四名耍镲人的耍镲技法有:'淴镲'、'镲缕'、'掏镲'、'怀镲'、'分镲'等等。与大鼓、大铙有机结合,边演奏边耍镲,做出各种动作,如:老树盘根、插花盖顶、亮翅等等,正是锣鼓喧天、龙腾虎跃、海鸥翱翔,以庆渔业丰收,欢送家人出海作业,表现了渔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勇敢无畏的气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海的深情。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着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象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入胜。如是,齐奏、分击,敲击出'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相咬'等种种曲牌。高潮时浪滔滚滚,一阵猛似一阵,平缓时小溪潺潺,又似行云流水。至铙、钹的对打,则称之为'淆',一俟铙、钹对淆,铙的锵锵声,钹的镲镲声,此起彼伏,悦耳清脆,优美动听。
云胜锣鼓
云胜锣鼓原名得胜锣鼓,是山西大同市的汉族鼓乐。起源于大同北面四十公里的得胜口一带。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率军抗击匈奴。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用武力扩大疆土,攻打林胡、楼烦时,每次出征之前,均要击奏锣鼓以振人心;战场拼杀之时,也要击奏锣鼓以励士气;得胜还朝之后,还要击奏锣鼓以示庆功。后来,在两汉征匈奴,北魏伐柔然,隋唐击突厥,北宋抗辽金,明朝抵蒙古等历代战争中也都沿用云胜锣鼓,清朝'康乾盛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云胜锣鼓逐步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喜庆大典、商肆开业、秋后丰收、逢年过节等事宜之中。
大铜器
大铜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郏县,辐射到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郏县铜器始于三国时期,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了铜制器皿,并创作出了以各个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此后传入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民族民间艺术之珍品,是我国北方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