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团队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成果。作为梁思成的学生,郭黛姮和她的团队利用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用15年时间重现了圆明园的历史原貌。截至目前,圆明园精准数字复原达全园总量的60%。
虚拟重现
不同景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面貌
2017年是圆明园建园310周年,为了让这座承载历史和记忆的'万园之园'重现当年模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带领她的团队用了15年,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目前,精准数字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15年,如果用数字来形容,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为了了解圆明园的性质特点,团队里一位博士生天天骑着自行车去国家博物馆查阅皇帝的起居注,发现皇帝驻园时间超过居住在紫禁城的时间,最长的一年能住300多天。'郭黛姮介绍。
这也让研究人员们认识到,圆明园是皇帝'临朝理政'的场所,实际上是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而不只是皇帝的离宫别苑。帝王的旨意是左右景区建设的关键,园中建筑与园林的上百组景区,大都是为了'理政'来服务的,园中景观随着帝王审美理想的需求多有变化。
复原之后,不同景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面貌,有的景区可以看到在5位帝王使用中发生过7次变化。
每复原一个景区需要10多道程序
'文物建筑要保留原有状态,但百姓心里也有遗憾,不知道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希望还原圆明园的样貌。'郭黛姮说。
郭黛姮和团队成员对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并体现出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每复原一个景区需要10多道程序,包括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文献资料精细研读,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等。
这些真实准确的圆明园影像,普通百姓怎么才能看到?'虚拟现实'的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和圆明园虚拟游园系统就是研发成果。这个导览系统是一个集合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等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现在在圆明园景区,花30元左右,就可以使用。目前的使用量已经超过几十万。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