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薅草锣鼓艺术特点

薅草锣鼓一天的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早上八点左右,锣声一响,就告知人们该出工了。锣手走在前面,其余人闻声跟在后面,在山间小道上逐渐连成一线,俗称'牵线子'。到达农活目的地,歌郎首先起歌头,在锣鼓齐鸣中高腔开场。接下来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东西南北中五方神灵,有的则直接拜天地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演唱作品主要有《韩湘传》、《八仙图》、《鹦哥记》、《清官图》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

薅草锣鼓唱词内容既有成书的唱本,也有民间口头流传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在特殊的红色年代,毛泽东的七律、七绝,郭沫若的七言诗也成了正文的唱词内容。劳动中,若发现有人落伍掉队了,歌郎就会来到其身后,用力敲锣打鼓,激励催促落伍者赶上来。歌郎引吭高歌、激情飞扬,劳动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赶,呈现出鼓乐喧天、欢歌笑语的热闹场面。

川北薅草锣鼓把民间文化与音乐融入艰苦的劳动中,是川北山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川北薅草锣鼓是川北山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先贤遗留下来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川北薅草锣鼓在田间作业中发挥了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千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川北薅草锣鼓内容丰富,唱打方式真率、质朴,传承历史悠久,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其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山深处群众的文化生活。保护和传承川北薅草锣鼓,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为您推荐

晋南威风锣鼓艺术特色

流派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最早因社日祭祀土神及求神祈雨而兴盛,后来发展为民间社火和喜庆节日压轴民间艺术表演节目。旧时威风锣鼓队规模较小,一般14人一队,称为一堂。2人击鼓,2人持铙,2人持钹,8人敲锣,因用锣八面,所以又称'..

晋南威风锣鼓表演特色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

晋南威风锣鼓演变发展

威风锣鼓 我们无法考证接姑姑迎娘娘民俗活动中的锣鼓演出形式,但根据考古发现,锣的出现较鼓要晚很多,大约在西汉。将锣与鼓相提并论起于宋代,这时才有锣、鼓、铙、钹的组合演奏。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锣鼓始终是..

晋南威风锣鼓简介

晋南威风锣鼓历史渊源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的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有关。说的是在距今4700多年的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

薅草锣鼓地方特色

黔北薅草锣鼓流行于黔北的薅草锣鼓主要在仡佬族和土家族以及部分汉族地区。有关资料表明,黔北的薅草锣鼓的起源是由古代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神的祭奠活动发展而来;亦有传说认为是人们为了驱逐糟蹋庄稼的野兽,便在田..

薅草锣鼓演奏方法

薅草锣鼓 锣鼓的演奏方法,种类很多,复杂多变,有快节奏和慢节奏之分。锣鼓点子一般是由慢到快,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一天之内,形成三起三跌,称为'三潮'。特别是在收工之前,要赶劳动进度,锣鼓节奏越来越快,叫着'放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