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在清朝光绪年开始流传民间,当地把此小曲小调称'老光社火',传入侯家老庄时已到清朝宣统末年(1910年)。侯家老庄弦子腔由平凉大潘的教师潘怀仁用了近两个多月的口述、侯成章手写成册而得以流传至今。1984年5月,笔者曾看到一个棉花纸质的抄本,由于年代久远,破烂不堪,幸运的是字迹可辨,上书'平邑大潘庄潘怀仁教,民国元年冬月廿日禀生侯成章沐浴手书'的字样,这大概就是崇信县境内一部最早的弦子腔原始资料,弥足珍贵。由此推算,侯家老庄采用弦子腔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演唱,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侯成章的孙子1962年腊月重新整理了传统的老庄弦子腔剧本,现已成型的有:《小姑贤》《相面》《百宝箱》《顶砖》《双官诰》《卖布》《讽琴》《老换少》《送京娘》《打懒婆娘》《闹书馆》《审绿》《秦琼观阵》《刘秀喝麦仁》《卖水》《莫士道烧窑》《走雪》《两亲家打架》《断桥》《捡柴》等等,已失传的剧目有:《草坡送信》《庙坡》《打路》《刘三抽烟》《二姑娘害病》等。对流行的曲子,侯兆祥、侯兆银兄弟二人进行了整理。据今人回忆,失传的有《黄龙摆尾》《老龙哭海》两个曲调。
为您推荐
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发掘、抢救工作,但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随着现代传媒的多样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作为弦子腔原生态表现形式,在民间逐渐消失。
2、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相继谢世..
历史价值
平利弦子腔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民间说唱到皮影戏改造加工搬上舞台,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符合中国戏剧史的一般规律,亦折射出同时期地域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平利弦子腔的音乐..
音乐自成一体
弦子腔用弦胡加三弦、笛子伴奏,敲打'莲花落'击节,每段唱词最后一句末尾四个字用念白,然后开始'丢腔',观众同演员根据不同腔调像喊山歌、吆号子一齐合声伴唱。弦子腔音乐旋律优美,细腻圆润,富有感染力,根据不同..
弦子腔,也叫老眉户、曲子戏,是在民间小调清唱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因以弦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当地群众叫弦子腔。
所属地区:陕西·安康·平利县
遗产编号:Ⅳ—20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级别:省
申报日期:2007年
申..
过程
清代中叶,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常被作为花鼓灯文场中的主要曲调来演唱,后来,艺人们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剧种的营养,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向戏戏曲演变,至光绪年间,形成花..
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