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
中文名:凤阳花鼓戏
别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
起源地:凤阳县
艺术源头:花鼓灯与地方民歌小调融合发展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
近年来,凤阳花鼓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传承断层,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原生态的凤阳花鼓已经趋于衰亡,其中蕴涵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需要保护。 为抢救性保护这一艺术瑰宝,凤阳当地..
凤阳花鼓的表演道具很有讲究。早期使用的花鼓为小腰鼓,至清末,演唱者为外出卖艺方便,将腰鼓改为小手鼓。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以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竹鞭(或细竹根)为好。花鼓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
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故又称'卫调花鼓戏'。 明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家乡临濠(今凤阳县)建都,所属长淮卫一带的村镇,流行'凤阳歌'。由于临近淮河,又借漕运舟楫之便,凤阳歌得..
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凤阳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 中文名:凤阳花鼓戏 别称..
郧阳花鼓戏初期均为业余戏班演唱。最早的戏班,可考者为宣统年间的自乐班。箱主王石猴。掌班贾高升,鼓师姓燕,主琴张丑,帮琴汪头。演员则集中了当时名角六斤半、唐大汉、徐子东、郭摆子、孙马娃、李熙凤、党老五、陈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