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鸣乐器起源

在古代,鼓并非用于音乐。鼓声有隆隆如雷鸣的特征,因此古人常把鼓作为雷神和威严的象征,用于祈神求雨、驱魔祛邪和战争中助威等场合。鼓作为乐器的历史,相对来说并不太长。由于做鼓的皮革、木材等年久易朽,对于其起源只能从一些残存的陶土鼓筒、石雕、出土文物和图文记载获取考证,显然这些都晚于实际存在的史实。 
膜鸣乐器

亚洲是鼓类最早的发源地,主要有以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为先导的阿拉伯系,和与阿拉伯系有密切联系的印度系及中国系三股主流,影响所及遍于世界许多地区。

中国历史上有关鼓的传说和文献很丰富。据《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约公元前2300年以前)有土造的鼓,用草扎成的槌击奏。河南安阳殷墓曾出土一件蟒皮木筒鼓。几乎和现在的堂鼓之类的粗腰筒鼓无大区别。粗腰筒是中国主要的鼓形,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秦汉以后,尤其是自南北朝至唐代,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鼓类乐器不断传入中原,其中有不少是从阿拉伯和印度等国传入的。唐以后,中原地区不同形制的鼓多达50余种。中国鼓在唐代前后传入朝鲜和日本,有些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形制和名称。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鼓的起源早,种类较多。约公元前3000年在苏美尔的石雕像和古瓶上,有一些直径达100厘米上下的箍圈鼓和有半人高的座墩鼓。巴比伦(约公元前2000~前1000)有圆柱形、细腰形和锅形等多种赤陶鼓。亚述(公元前750~前612)有较大的锥筒鼓。这些鼓都用手击奏。这是后来西亚阿拉伯国家、波斯和土耳其等国众多鼓类的主要渊源。这个地区的鼓类等乐器,后广泛传播到非洲、欧洲、中亚、南亚以至东南亚等地,为现今许多重要鼓的先驱。

印度在约公元前2000多年的浮雕上,有妇女击奏圆柱筒小鼓的形象。印度与中亚、西亚及埃及文化有历史悠久的联系,有些鼓是从那里传入的。印度鼓的形制很多,几乎各种筒形的鼓都有。鼓的应用和击奏技巧很发达,常用于独奏,有时弦乐器反而为鼓伴奏。印度对南亚、东南亚地区鼓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膜鸣乐器

埃及在约公元前2700年的一座太阳神庙废墟中发现的碎片上,绘有一种大形箍圈鼓。据推测系从苏美尔传入。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埃及已有圆柱筒、粗腰筒和多种箍圈形鼓,还有小巧的座墩形和锅形鼓。非洲非穆斯林地区鼓类很发达,形制很多,广泛用于歌舞、宗教、战争以至通信传话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在抗击法西斯入侵的战争中,曾组成有40面纳加拉(锅形鼓)的鼓乐队,鼓舞斗志。传话鼓在西非很发达,据说鼓声最远能传至30公里外,远处鼓手闻声后再依次往下传递,在生产、生活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欧洲早期的鼓主要是从西亚传入,在文艺复兴时期和产业革命后,鼓类乐器也获得高度发展,成为现代世界广泛流行的小鼓、大鼓和定音鼓等重要乐器的发源地。

美洲有本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鼓、随欧洲移民和随贩卖黑奴传入的欧洲鼓及非洲鼓。从中美印第安人灿烂的玛雅文化遗址,曾发掘出陶制的座墩鼓;在今危地马拉高地发现7~10世纪的细长的双面陶鼓;在墨西哥发现大型有脚鼓;在秘鲁曾发现很浅的圆柱筒鼓。现在北美印第安人用的鼓多为圆柱筒形,大小深浅形制甚多。各种箍圈鼓在美洲土着民族中也很普遍。爱斯基摩人的有柄手鼓,只击鼓圈而不击鼓膜,常用于行医。

大洋洲以长筒鼓和有脚鼓最盛行,大小形制甚多。波利尼西亚的有脚鼓,有的高达250厘米,以鲨鱼皮为膜,用面包树作筒;夏威夷的有脚鼓,小的不到50厘米高,常由妇女坐地击奏。长筒鼓在新几内亚最盛行,一般在鼓筒中腰有一个手柄,为舞蹈或战争时执柄击鼓。这些鼓都以手击奏。夏威夷尚有一种用绳捋的摩擦鼓。

为您推荐

乐器的制作工艺

  竖箜篌:有两大类型,弓形箜篌与角形箜篌。   弓形箜篌,有一个长长的弓形梁,在弓形梁的下端部位上,有一个共鸣箱,蒙以皮膜,连接到与皮膜接触的木马子上,每一根弦的另一端与弓形梁上的调音钮相连。琴弦的数目比较少,大约少..

《十八学士》的特色乐器

  1.长鼓,这种鼓的主体为烧制的陶器,与古籍《礼记》中记载的“土鼓”和现代壮族人使用的陶鼓的形状和作用都很相似。现存的长鼓长约50公分,重约十斤,圆形,腰部中空而狭小,两个口子一头大,一头小,均以牛皮连绒毛蒙盖,大的一头..

蒙古音乐乐器

蒙古族四胡 蒙古音乐 蒙古族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

潮州音乐乐器组合和演奏形式

古典音乐主要乐器

木管乐器 短笛piccolo、长笛flute、双簧管oboe、英国管englishhorn、黑管clarinet、低音黑管bAssclarinet、大管bAssoon、低音大管contrabAssoon、高音萨克斯sopranosaxphone、中音萨克斯altosaxphone、次中音萨克斯..

气鸣乐器发生原理

主要管乐器的发声方式,可归纳为边棱音和簧振动两种。 边棱音  当气流以一定的角度冲撞在吹孔对面的锐棱上,即被分隔为两股交替分裂的旋涡,沿着边棱滑动和周期性地散开,形成空气层脉动,这个声源带称为边棱音。脉动的空气..

气鸣乐器材料

古今制作管乐器的材种繁多,如石、土、陶、肢骨、兽角、象牙、海螺、皮革、树皮、竹、木、芦苇、芦竹、金、银、铜等金属以及多种塑料。现代木管乐器主要用木、铜、银合金、硬橡胶和其他塑料;铜管乐器用铜,部分零件用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