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汉族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常德丝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艺术价值较高。但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言演唱与表演形式 常德丝弦是用方言进行演唱,而常德方言又近似于普通话,所以,常德丝弦的观众几乎没有地域之分。南方人能听懂常德丝弦,北方人也可以听懂常德丝弦。常德丝弦的唱词多取于民间故事,通俗易懂,又富..
常德市个风景优美,有着深厚文化的城市。常德丝弦是这个城市中一朵艳丽的牡丹。它的表演形式独特而且有魅力,用方言演唱且带有肢体表演,故事丰富多彩且有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常德丝弦产生的环境 常德是..
丝弦的音乐属弦索声腔,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早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中路丝弦便与老调戏同台,使老调戏的剧目、音乐传入丝弦。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
清初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的《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八,已有俗喜俳优。正八日后,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至漏下三鼓,男女杂旮,犹拥之不..
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汉族戏曲之一。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