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余姚的灯班开始从业余发展到专业,从生旦'对子戏'发展到'四花四旦'的'八勿折',演出地域也从余姚本地扩大到杭嘉湖地区。民国初年,姚剧已进入上海演出。进入上海后的姚剧受苏滩、申曲、常锡滩簧等兄弟剧种的影响,演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水平也有所提高。因用余姚地方方言演唱,故时称'余姚滩簧'。
姚剧剧目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主,其题材尤以爱情婚姻为多。其剧目主要有传统小戏《王妈妈》、《卖花线》、《打窗楼》等七十二出,另有现代戏《半夜鸡叫》、《强盗与尼姑》等。
1956年6月,'姚滩'更名为'姚剧',同年9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余姚姚剧团'(系迄今为止,该剧种唯一之专业表演团体)。姚剧团以上演原创剧目而蜚声浙江剧坛。其中如《半夜鸡叫》、《搭壁拆壁》、《强盗与尼姑》、《沙场泪》、《传孙楼》、《龙铁头出山》、《鸡公山风情》、《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一大批创作剧目,曾分别在全国级调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浙江省历届戏剧节和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频获佳绩,2004年应缴赴香港演出获好评。目前,姚剧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拥有着名姚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沈守良、寿建立,国家一级编剧张金海,国家一级导演徐玉虹,国家二级作曲家张钱苗,国家二级演员王育红、柯东琴,国家二级演奏员翁晓芬、倪乐辉、万铭华及徐大生、陈剑峰、沈忠良、楼利辉、段华群、黄利明、黄飞、景洁丰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1998年8月,余姚试行文艺团体体制改革,成立'余姚市艺术剧院'原余姚市姚剧团成为艺术剧院所属之演出一团(对外仍冠名为姚剧团)。在新机制的良好运作下,姚剧艺术事业正在朝着更新、更美、更高的目标发展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艺人对姚滩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了改革,如排演现代剧目,实行男女合演等等。并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于1954年成立了姚剧团。余姚和慈溪西北地区,上虞东部一带,广大农村中的业余姚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六十年代,业余姚剧团曾有150多个,足见这一地方剧种生命力之强和群众基础之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