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剧姚剧发展

清乾隆年间,余姚的灯班开始从业余发展到专业,从生旦'对子戏'发展到'四花四旦'的'八勿折',演出地域也从余姚本地扩大到杭嘉湖地区。民国初年,姚剧已进入上海演出。进入上海后的姚剧受苏滩、申曲、常锡滩簧等兄弟剧种的影响,演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水平也有所提高。因用余姚地方方言演唱,故时称'余姚滩簧'。

姚剧剧目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主,其题材尤以爱情婚姻为多。其剧目主要有传统小戏《王妈妈》、《卖花线》、《打窗楼》等七十二出,另有现代戏《半夜鸡叫》、《强盗与尼姑》等。

1956年6月,'姚滩'更名为'姚剧',同年9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余姚姚剧团'(系迄今为止,该剧种唯一之专业表演团体)。姚剧团以上演原创剧目而蜚声浙江剧坛。其中如《半夜鸡叫》、《搭壁拆壁》、《强盗与尼姑》、《沙场泪》、《传孙楼》、《龙铁头出山》、《鸡公山风情》、《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一大批创作剧目,曾分别在全国级调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浙江省历届戏剧节和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频获佳绩,2004年应缴赴香港演出获好评。目前,姚剧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拥有着名姚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沈守良、寿建立,国家一级编剧张金海,国家一级导演徐玉虹,国家二级作曲家张钱苗,国家二级演员王育红、柯东琴,国家二级演奏员翁晓芬、倪乐辉、万铭华及徐大生、陈剑峰、沈忠良、楼利辉、段华群、黄利明、黄飞、景洁丰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1998年8月,余姚试行文艺团体体制改革,成立'余姚市艺术剧院'原余姚市姚剧团成为艺术剧院所属之演出一团(对外仍冠名为姚剧团)。在新机制的良好运作下,姚剧艺术事业正在朝着更新、更美、更高的目标发展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艺人对姚滩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了改革,如排演现代剧目,实行男女合演等等。并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于1954年成立了姚剧团。余姚和慈溪西北地区,上虞东部一带,广大农村中的业余姚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六十年代,业余姚剧团曾有150多个,足见这一地方剧种生命力之强和群众基础之深。

为您推荐

闽西山歌戏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时期,闽西是革命苏区根据地,山歌配合了打土豪分田地、妇女解放、送郎参军等宣传工作,多为就地独唱和对唱的形式。 上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收民间歌舞采茶戏、船灯、龙凤灯和歌舞小戏..

坠剧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坠子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诞生于安徽萧县一带,曾在河南全省和安徽的颍、亳两州以及河北等地传唱,1906年至建国初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盛行于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中南部一带。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坠..

南词戏发展历程

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词在南平得到了发展。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成立的第一个班社叫'静逸轩',参加者多是知识界人士与商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立有'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平天主教徒组织'三德堂',清光绪年间(18..

巴朗孜库木相关发展

青阳腔传承发展

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月圆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1991年4月由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联合编辑出..

阜新蒙古剧形成与发展

1979年,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佛寺、大板、沙拉等乡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蒙古剧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蒙古剧从此进入了复兴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

阜新蒙古剧发展和完善

1983年,县里的蒙古剧队参加了县、市、全国的蒙古剧调演。《乌云其其格》等两个剧目曾三次获国家一级奖励。 1984年蒙古剧被国家认定后,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专业蒙古剧队,组建了蒙古剧创作室。先后创作、排演了新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