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剧简介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之一,其前身为'余姚滩簧'。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艺术,形成了十七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发展历史。因沿袭用余姚方言演唱,故俗称'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名'鹦歌戏'。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姚剧是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茶篮”、“崔冬冬”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余姚一带..
萨满文化是远古北方氏族的精神核心。它所弘扬和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故土观念,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意识,崇尚勇武的英雄主义及以集体的力量抗衡大自然的精神实质,对于北方民族精神、心理素质、个性品格以及由此决定的民族..
在表演时,将大西沙系于表演者之腰际,舞时腰胯左右摇摆,西沙随之'啷啷'做响。小西沙则仅仅用于'背灯祭'中,拿在手中演奏。舞蹈时以甩、摆、颤、晃、摇、撞等各种动作,使小铃互相碰击发音,音色清脆响亮。鼓点多变,曲调丰富,舞姿..
在一般仪节中,萨满通常是佩带腰铃并执神鼓表演的。由于流传地区之异,腰铃与其它民间乐器一样,并无定制。有趣的是,科尔沁草原蒙古人跳神使用的'腰铃'是铜镜而不是铃铛。他们把大小不等依次叠置的9个铜镜拴在腰带上,系于腰..
腰铃 腰铃,满语西沙,又称萨满铃,以其围于腰间演奏而名之。它是满族萨满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亦称'摇铃'(以扭腰摇晃演奏而名之)。铃体铜制,呈圆球形,直径4厘米~5厘米。铃的下端开有一字形出音孔,孔长3厘米、宽0.5厘米,铃内装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