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戏形成于现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据该村现存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碑记,当时该村称'羊羔庄',是因为该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有六天的羊羔大会而得名。据此可知,这里是鲁中羊羔、皮毛、山货重要集散地,也是各方艺人竞技献艺的地方。这一带还有许多大寺、古刹,村内有龙王庙、菩萨庙,邻村十里内便有蓬松寺、铁佛寺、曹村庵等知名一方的寺庵,所以又是云游僧尼斋宿的所在。这些就是八仙戏起源形成于此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丁博民、詹仁中在《蓝关戏音乐介绍》中说:'蓝关戏是渔鼓的发展,它是顺着道教自西向东发展而随之流传的。'八仙戏原还有一出《烧海》,也是蓝关戏的传统剧目之一。从这里看到两者如出一源,即由渔鼓发展而成,由西向东传来。八仙戏的剧目,无一不分别归入《东游记》、《西游记》两大部中,看来归《东游记》的剧目—《八仙庆寿》、《烧海》是由山西传来的依据是肯定的。这些来自不同方向的剧目,在羊羔庄落户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据今五路口村老年演员李开先讲,他就曾听长辈们说过请肘鼓子艺人张华荣来给他们排武场、教身段的情况。同时他们与当地的京剧子弟班交流演出也是经常的事。这样逐步由'地摊'搬上了舞台。从清同治八年就有结构完整而严密的抄本看,至晚到清末,一个富地方特色的新剧种—八仙戏,已在这里形成了。
为您推荐
八仙戏形成于现淄博市临淄区五路口村。据该村现存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碑记,当时该村称'羊羔庄',是因为该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起,有六天的羊羔大会而得名。据此可知,这里是鲁中羊羔、皮毛、山货重要集散地,也是各方艺人竞..
如今浙南一带流传的'八仙'戏与宋、元时期的'八仙'戏有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的'八仙'戏表现的是'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内容。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则主要表现神仙庆..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着有《宴瑶..
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系流布于青州、临淄接壤地方的民间小戏,乃是以外地流入的地摊演唱形式为基础,吸收当地艺术营养发展而形成的。由于演出此戏,惯例是开场演《八仙..
1979年,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佛寺、大板、沙拉等乡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蒙古剧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蒙古剧从此进入了复兴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
诗歌 饮中八仙歌
作者: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1。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2。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3。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