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是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汉民族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中文名称:磬
拼音:qìng
总笔画:16
五笔:86FNMD
为您推荐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客家山歌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如何发展客家山歌音乐,让客家山歌赋予新的生命,能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相吻合?笔者认为,必须在继承传统..
山歌戏,流行于闽西龙岩地区,用普通话和龙岩方言演唱。它是由山歌小调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地方剧种。闽西广大山区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当地民间不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或寿诞婚庆,赶墟赴集,甚至山路邂逅,男女老少都会即兴..
卡龙演奏
演奏时,琴置于木架或桌上,右手持竹、木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弹奏,左手持铁制揉弦器(俗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右手技巧有单弹、双弹、多弹和快弹等;左手技巧有实音、滑音、颤动音、压弦颤音等..
土地革命时期,闽西是革命苏区根据地,山歌配合了打土豪分田地、妇女解放、送郎参军等宣传工作,多为就地独唱和对唱的形式。
上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收民间歌舞采茶戏、船灯、龙凤灯和歌舞小戏..
卡龙的最低音定弦为G或c,按七声音阶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组弦卡龙的音域为c—e3,达三个多八度。卡龙还常以所奏乐曲的调式音阶定弦,如一个降号的乐曲,就把b定为bb,一个升号的乐曲,则把f定为#f。卡龙的音色清脆明亮、铮铮..
现代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卡龙琴,琴身用桑木制成,面板、底板松木制,共鸣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马、拴弦钉、弦钮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用长短、厚度..